《游衡山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6 04:42:39

矗立九千丈,置身霄汉间。

纵横尽云海,咫尺即天关。

风厉佛应冷,鸟鸣山更閒。

诸峰环足底,何处著尘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衡山二首 其二 矗立九千丈,置身霄汉间。
纵横尽云海,咫尺即天关。
风厉佛应冷,鸟鸣山更閒。
诸峰环足底,何处著尘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衡山之巅的壮丽景象。九千丈的高峰使他仿佛置身于云霄之中,四周云海翻腾,近在咫尺的天关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境界。山风呼啸,仿佛连佛像都感到寒冷,而鸟儿在山中鸣叫,显得更加悠闲。从这诸多的山峰环绕中,诗人不禁思考:在这人间的尘世中,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留恋呢?

注释

  • 矗立:高耸地屹立。
  • 霄汉:指高空,天际。
  • 纵横:形容广阔无际。
  • 咫尺:形容距离非常近,实际上是指近在咫尺的天关。
  • 风厉:风势猛烈、凶猛。
  • 佛应:佛像或佛教的象征。
  • :安静、悠闲。

典故解析

该诗涉及的“天关”可以理解为通向天界的关口,古人常用来比喻高山。衡山作为五岳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宗教意义,诗中提及的佛教元素体现了诗人与自然、宗教的深刻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缪葆忠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受儒家思想熏陶。其诗风清新自然,常常描绘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作者游历衡山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间烦扰的超脱之感,体现出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衡山的巍峨与壮丽,诗人用“矗立九千丈”开篇,气势磅礴,立刻将读者的目光引向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接着,通过“纵横尽云海”,将山的广阔与云的飘渺结合在一起,构建出一幅宏伟的自然图景。诗中“咫尺即天关”,让人感受到一种近乎神秘的境界,仿佛在此处就能触摸到天的边界。

风的描写“风厉佛应冷”,不仅传达了山中气候的严酷,也暗示了在高处的孤独感。而“鸟鸣山更閒”则将悠然自得的意境传达得淋漓尽致,与前面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最后,诗人在“何处著尘寰”中对人间的思考,不仅是对外界的反思,也是对内心的追寻,表达了对尘世的淡泊与超然。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洒脱的情怀,既有对自然的敬仰,也有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体现了诗人高远的理想和深邃的哲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矗立九千丈:形象地描绘出山的高度,强调其宏伟。
    2. 置身霄汉间:表达站在高处的感受,仿佛与天空融为一体。
    3. 纵横尽云海:描绘出云海的壮阔,传达一种无限的广阔感。
    4. 咫尺即天关:高山的神圣与人间的距离感。
    5. 风厉佛应冷:通过风的猛烈,传达高处的寒冷与孤独。
    6. 鸟鸣山更閒:鸟儿的悠闲与自然的和谐形成对比。
    7. 诸峰环足底:环绕的山峰让人感到渺小与壮丽。
    8. 何处著尘寰:对尘世的思考,反映出一种超然的思想。
  • 修辞手法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结合,深化意境。
    • 拟人:风和鸟的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使景物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人间烦扰的超然,体现了高山的威严与人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 九千丈:代表高峰,象征着追求的目标与超越的理想。
  • 霄汉:象征自由与超脱。
  • 云海:代表无限的可能与变化。
  • 天关:象征通向高远理想的门户。
  • 风厉:象征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无常。
  • 鸟鸣:象征自由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九千丈”指的是?

    • A. 山的高度
    • B. 天的高度
    • C. 云的高度
    • D. 水的高度
  2. 诗人对“尘寰”的思考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人间的留恋
    • B. 对尘世的淡泊
    • C. 对自然的厌倦
    • D. 对人生的迷茫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高处的景象,但更多展现的是人对历史的思考与自豪感。
  • 《庐山谣》:更注重自然的生动描写,体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缪葆忠研究》
  • 《山水诗的意象与文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