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秋雨,同外作》
时间: 2025-01-27 03:31: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冷冷清清,凄凄瑟瑟,一帘灯影无聊。
何处秋声,声声送入芭蕉。
银屏半掩银钩坠,剔银炉香篆刚烧。
怎今宵。寒柝偏长,寒梦偏遥。
碧纱窗外铃如诉,况深宵寂寂,远道苕苕。
落叶啼螀,听来都足魂销。
那堪更向荒江泊,打孤蓬万里奔潮。
总萧条,明日阑干,损了红绡。
白话文翻译
冷清而又寂寞,悲凉而又凄楚,灯影下的心情无聊透顶。
哪里传来了秋天的声音,阵阵响声透过芭蕉叶飘入耳中。
银屏半遮,银钩坠落,刚刚烧起的香气从银炉中升起。
今夜怎么这样?寒柝的声音尤其漫长,寒梦也格外遥远。
碧纱窗外,铃声宛如诉说,深夜寂静无比,远道上只有微风细语。
落叶与蟋蟀的鸣叫,听来都让人心魂俱损。
更何况在荒江边泊船,孤蓬在万里潮水中漂泊。
一切都显得萧条,明天的栏杆上,红绡恐怕要损失殆尽。
注释
- 冷冷清清:指环境的冷清与寂寞。
- 凄凄瑟瑟:形容情感的悲凉,似乎有瑟瑟的哀鸣。
- 一帘灯影无聊:灯光透过窗帘,形成的影子,让人感到无趣。
- 秋声:秋天的声音,通常指风声、虫鸣等。
- 银屏:指装饰用的银色屏风。
- 寒柝:寒夜的警钟声。
- 碧纱窗外铃如诉:窗外的铃声如同诉说着什么。
- 苕苕:形容轻柔的风声或波浪声。
- 孤蓬:孤独的蓬草,象征漂泊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淑,清代女词人,生于清初,生活在一个充满文人氛围的家庭。她的作品多描写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风格细腻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秋季,诗人通过描绘秋雨的景象,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诗中对环境的细腻刻画与情感的深刻流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
诗歌鉴赏
《高阳台·秋雨》是一首充满秋意和抒情的词。诗人以“冷冷清清,凄凄瑟瑟”的开头,直接营造出一种寂寥的氛围。接着,诗中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秋声与灯影,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惘。与秋天的冷清相结合,诗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凉。
在意象上,诗人通过“银屏”、“香篆”、“碧纱窗”等元素,表现出一种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敏感。尤其是“落叶啼螀”的描写,更是将秋天的萧瑟与个人的惆怅紧密相连。诗的最后,诗人以“孤蓬万里奔潮”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生动展现出一种被命运裹挟的感觉。
整首词在音乐性上也极具美感,韵律流畅,情感深邃,给人以强烈的共鸣。诗人用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秋天的萧瑟和内心的孤独,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那份惆怅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冷冷清清,凄凄瑟瑟:开头以对环境的描写,直接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一帘灯影无聊:灯光映射下的空虚感,营造出一种无趣的氛围。
- 何处秋声,声声送入芭蕉:秋天的声音通过芭蕉传递,增添了自然的意象。
- 银屏半掩银钩坠,剔银炉香篆刚烧: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生活的琐碎与美丽。
- 怎今宵。寒柝偏长,寒梦偏遥:表达对时间的无奈与对梦境的渴望。
- 碧纱窗外铃如诉,况深宵寂寂,远道苕苕:窗外的铃声让人联想到孤独与思念。
- 落叶啼螀,听来都足魂销:落叶与虫鸣的结合,进一步加深了悲凉的情感。
- 那堪更向荒江泊,打孤蓬万里奔潮:在荒江边泊船的孤独,象征着诗人的漂泊与无奈。
- 总萧条,明日阑干,损了红绡:结尾以对未来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失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铃如诉”,将铃声比作诉说,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秋声和铃声被赋予了情感,使得自然与人心相互交融。
- 对仗:如“冷冷清清,凄凄瑟瑟”,增强了词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与对孤独的深刻体验。通过对环境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命运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影:象征孤独与内心的无聊。
- 秋声:自然的声音,体现了季节的变迁。
- 香篆:象征生活的细腻与美好。
- 孤蓬:象征漂泊与无奈的人生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秋声”是指什么?
- A. 风声
- B. 雨声
- C. 鸟鸣声
- D. 人声
-
诗人用什么意象来表达孤独的感觉?
- A. 银屏
- B. 灯影
- C. 香篆
- D. 落叶
-
“寒梦偏遥”中的“寒梦”指的是什么?
- A. 冷冷的梦
- B. 不真实的梦
- C. 孤独的梦
- D. 美好的梦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孤独,但更侧重于女性的细腻情感。
杜甫《春望》:以国家动荡与个人命运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对生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陶淑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