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癸未除夕作》
时间: 2025-01-10 18:19: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癸未除夕作》
作者:李慈铭
翠柏红梅围小坐,岁筵未是全贫。
蜡鹅花下烛如银。钗符金胜,又见一家春。
自写好宜祛百病,非官非隐闲身。
屠苏醉醒已三更。一声鸡唱,五十六年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除夕夜的场景:翠绿的柏树和红梅围绕着我坐着,年夜饭的气氛还不是十分丰盛。蜡烛在花下闪烁,仿佛银光闪耀。金钗与符咒更显得如同春天的到来。我亲自写下的对联能驱除百病,生活不求官职,也不追求隐居的安逸。酒醒之后,已是凌晨三点,一声鸡鸣响起,标志着五十六年的时光已然过去。
注释:
- 翠柏:常绿的柏树,象征长寿与坚韧。
- 红梅: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亦是冬季开花的代表。
- 岁筵:年夜饭,指除夕夜的宴席。
- 屠苏:一种传统的除夕饮品,常用于祝酒。
- 钗符:古代女性用来装饰的金钗,象征美好与幸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慈铭(约1840-1918),字季明,号惭愧,江苏常州人。清代诗人,擅长词曲,风格清新。曾任职于地方官员,后辞官归隐,专心于文学创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癸未年(即1863年)的除夕,正值社会动荡和变革之际,诗人在辞旧迎新之际,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李慈铭在这首《临江仙》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除夕夜的宁静与温暖。首句“翠柏红梅围小坐”勾勒出一个温馨的场景,柏树和梅花象征着长寿与坚韧,营造出一种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氛围。接着,词人提到“岁筵未是全贫”,既显示出对物质生活的谦卑态度,也暗示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词中“蜡鹅花下烛如银”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烛光映照下的美丽景象,烛光仿佛银光闪烁,寓意着希望与光明。随后的“钗符金胜,又见一家春”不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传达了团圆的温情。
后半部分,词人以“自写好宜祛百病”一句,强调了自我修养与健康的重要性,表明了生活态度的独立与积极。至于“屠苏醉醒已三更”,则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过去的珍惜。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生活的反思,也有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翠柏红梅围小坐:描绘了一个安静的环境,营造出祥和的氛围。
- 岁筵未是全贫: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满足,虽不富裕,但心中知足。
- 蜡鹅花下烛如银:烛光的比喻使画面更具生动感,象征着美好希望。
- 钗符金胜,又见一家春:金色的钗符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代表新生活的开始。
- 自写好宜祛百病:强调了个人的修养与健康,非外在的物质追求。
- 非官非隐闲身:表达了对官场的淡然态度,选择自由闲适的生活。
- 屠苏醉醒已三更:时间的流逝,反映了对新年到来的期待。
- 一声鸡唱,五十六年人:鸡鸣代表着新年的开始,五十六年是人生的一个轮回,蕴含深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蜡鹅花下烛如银”,通过比喻烛光闪烁来增强画面感。
- 对仗:整首词多处运用对仗,如“翠柏红梅”“岁筵全贫”,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除夕夜的情景,展现了人生的哲理,强调了生活的意义在于心灵的富足与家庭的团圆,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柏:象征长寿与坚韧。
- 红梅:象征坚韧与高洁。
- 烛光:象征希望与光明。
- 钗符:象征美好与幸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岁筵未是全贫”,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物质生活的不满
B. 对物质生活的知足
C. 对未来的担忧
D. 对过去的怀念 -
“屠苏醉醒已三更”中的“屠苏”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酒
C. 一种花
D. 一种食物 -
这首词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水调歌头》 苏轼
诗词对比:
- 比较李慈铭的《临江仙》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待,但李慈铭更多地关注家庭与团圆,而苏轼则强调个人的情感与对自然的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李慈铭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