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张睢阳故里》
时间: 2025-04-28 13:43: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张睢阳故里
作者: 彭始奋 〔清代〕
半壁河山百战残,
兴亡从古见君难。
逢人肯自谈天宝,
遗恨何堪忆贺兰。
戎马郊原臣力竭,
关山笛里阵云寒。
凄凉往事应如昨,
故里萧萧不忍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他回顾了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无奈,感叹过去的辉煌已不再。与人交谈时,提及唐朝的天宝之美,却又因遗憾而心痛。戎马生涯让他精疲力竭,面对关山和阵云时,更感到内心的寒冷。往日的凄凉往事如同昨日重现,故里的一切让他不忍直视。
注释:
- 半壁河山:意指国家的一半土地,多用于形容国破家亡的景象。
- 兴亡:指国家或朝代的兴起与衰亡。
- 天宝:指唐玄宗时期的天宝年间,以繁华盛世著称。
- 贺兰:指贺兰山,象征边疆和战争。
- 戎马:指战马,象征军队和战争生活。
- 阵云:形容战场上弥漫的阴云,暗示战争的紧张与冷酷。
- 萧萧:形容景象的凄凉与冷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彭始奋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际,伴随着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故里”为切入点,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切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全诗通过描绘国家的战争创伤,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诗的开头“半壁河山百战残”便直接点出了国家的破败,历史的兴亡在时间的长河中显得如此艰难。紧接着,诗人通过“逢人肯自谈天宝”这一句,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在与人交谈时,仍不忘提及昔日的辉煌,却又因“遗恨”而感到痛苦。
诗中“戎马郊原臣力竭”的描绘,展现了士人的疲惫与无奈,似乎在告诉读者他在战争中所经历的苦痛与挣扎。诗的最后两句“凄凉往事应如昨,故里萧萧不忍看”则将个人情感推向高潮,往事如烟,却在心头萦绕,故乡的萧索让他无从承受。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蕴含着对历史的沉重思考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半壁河山百战残:描述国家经过百战后的残破景象,暗示历史的悲剧。
- 兴亡从古见君难:叹息历史上王朝的兴衰,反映政治的不易。
- 逢人肯自谈天宝:与人交谈时,提到唐朝的盛世,表现对美好过往的怀念。
- 遗恨何堪忆贺兰:提及边疆战乱,引发对过去的痛苦回忆。
- 戎马郊原臣力竭:士人身处战乱之中,感到身心疲惫。
- 关山笛里阵云寒:自然景象与战事交织,营造一种冷清与紧张的氛围。
- 凄凉往事应如昨:往事历历在目,表现时间的无情。
- 故里萧萧不忍看:故乡的凋零与冷清,使诗人感到不忍直视的悲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戎马郊原”与“关山笛里”,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与战争的意象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复杂情感。
- 隐喻:将历史的兴亡与故乡的凋零相结合,深刻反映人心。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故乡的思念展开,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沧桑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意象分析:
- 河山:象征国家的命运与变化。
- 天宝:象征盛世,表达对美好过往的怀念。
- 戎马:象征战争与动荡,反映士人苦痛的生存状态。
- 关山:象征着遥远的故乡与历史的隔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天宝”指的是哪个朝代的盛世?
- A. 唐朝
- B. 宋朝
- C. 明朝
-
“半壁河山”意指:
- A. 国家的一半土地
- B. 诗人的家乡
- C. 战争的胜利
-
诗人对故乡的感情是:
- A. 愉快
- B. 伤感
- C. 无所谓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津》(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与《过张睢阳故里》:两首诗均反映了诗人在战乱中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怀念。杜甫的《春望》同样通过对国家破败的描绘,表达对未来的希望与无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