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其三》

时间: 2025-04-28 05:23:00

晓日槐阴露未乾。

夜来新雨更宜蝉。

声声不断警人眠。

罗袂凉时思兰叶,小屏红处见湘莲。

惹人寻思早秋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其三
作者: 沈尹默 〔清代〕

晓日槐阴露未乾。
夜来新雨更宜蝉。
声声不断警人眠。
罗袂凉时思兰叶,
小屏红处见湘莲。
惹人寻思早秋天。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阳光透过槐树的阴影,露珠还未干。
昨夜新下的雨更适合蝉鸣的声音。
那声声蝉鸣不绝,仿佛在提醒人们不要再沉睡。
在凉爽的时节,衣袂轻盈,思念着兰花的叶子,
在小屏风的红色映衬下,看见了湘莲。
这情景让人不由自主地思索起早秋的时光。

注释:

  • 晓日:清晨的阳光。
  • 槐阴:槐树的阴影。
  • 露未乾:露珠尚未干涸。
  • 宜蝉:适合蝉鸣。
  • 声声不断:蝉鸣声声不绝。
  • 罗袂:轻薄的衣袂。
  • 兰叶:指兰花的叶子。
  • 小屏红处:小屏风上红色的地方,暗指某种装饰或景象。
  • 湘莲:指湘江中的莲花。
  • 惹人寻思:引发人们的思考。

典故解析:

本诗中并没有直接引用具体的典故,但提及的“兰叶”和“湘莲”都与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美好意象密切相关。兰花象征着高雅和纯洁,而湘莲则代表了水乡的柔美。两者结合,传达出诗人在早秋时节的思绪与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尹默,清代诗人,字梦白,号天宁,著有《沈尹默诗集》。其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态度,常以细腻的感受展现情感。

创作背景:诗作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迁之时,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晨曦与秋意,表达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内心的感触。

诗歌鉴赏:

《减字木兰花 其三》通过清晨的景象引入,展现了朦胧而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色。诗中提到的“晓日槐阴露未乾”,给人以清新湿润的感觉,仿佛能感受到早晨的清风和露水的滋润。接着,诗人通过“夜来新雨更宜蝉”,将雨后的宁静与生机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恬淡的氛围。

蝉声响起,提醒人们不要沉睡,正是对自然界循环的敏感捕捉。诗中的“罗袂凉时思兰叶”则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怀念。兰叶象征着高洁和优雅,透过这一意象,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景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惹人寻思早秋天”,不仅引出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思考。整首诗清新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令人感到心灵的宁静与舒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晓日槐阴露未乾”:清晨的阳光透过槐树的阴影,露珠尚未干涸,展现了晨曦的清新。
    • “夜来新雨更宜蝉”:昨夜的雨后,蝉鸣声更显得清脆悦耳。
    • “声声不断警人眠”:蝉鸣声声不绝,似乎在提醒人们不要再沉睡。
    • “罗袂凉时思兰叶”:在凉意袭来的时节,轻盈的衣袂让人思念起兰花的清香。
    • “小屏红处见湘莲”:在小屏风的映衬下,映现出湘江中的莲花。
    • “惹人寻思早秋天”:这一切情景,引发了人们对早秋时光的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将自然景象与人物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拟人:蝉鸣被赋予了提醒的功能,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韵律和谐,增强了朗读的美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晓日: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 槐阴:代表着自然的遮蔽与庇护,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延续。
  • 兰叶:代表高洁与思念,传达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湘莲:象征着柔美的自然与水乡的诗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沈尹默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罗袂”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轻薄的衣袂
    • C. 一种乐器
  3. “惹人寻思早秋天”中的“寻思”意为?

    • A. 寻找
    • B. 思考
    • C. 寻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秋夕》 - 杜牧
  • 《山中杂诗》 - 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本诗都表达了对过往的思念,李白通过月光引发的思考,沈尹默则是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引发对秋天的感慨。
  • 《秋夕》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意象,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在秋天这一主题下,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古典诗词鉴赏》
  • 《沈尹默诗集》
  • 《清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