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夕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1:00: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灯夕二首 其二
作者: 刘克庄
本子流传自柳荣,著行线綵斗鲜明。
似从傀儡家传出,又说熙河帅教成。
边地烽烟差向里,中州灯火尚承平。
何尝夜夺昆崙隘,真为君王奏凯声。
白话文翻译
这本子是从柳荣那里流传下来的,书写的线条色彩鲜明。
听说这本子是从傀儡艺人的家族传来的,也有人说是熙河的指挥官所教成的。
边疆的烽火战事虽然向内蔓延,中原的灯火依然保持着平静。
何曾在夜里夺取昆仑的隘口,真正是为了君王奏凯的声音。
注释
- 柳荣:可能指某位历史人物,具体背景需查证。
- 傀儡:此处指戏剧中的傀儡,可能表示某种艺术形式。
- 熙河:指某一地区,可能与军事指挥相关。
- 烽烟:表示战事,边疆的烽火信号。
- 中州:指中原地区,象征安定与繁荣。
- 昆仑:传说中的山脉,象征着险要的地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白云,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诗风清新而有气势,擅长描写山水和抒发情感,作品多表现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灯夕二首》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边疆局势紧张。诗中通过对灯火与烽烟的对比,表现了对安定生活的珍视与对战乱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灯火与烽烟的描绘,深刻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开头的“本子流传自柳荣,著行线綵斗鲜明”,寄托了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似乎在引导读者思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接着提到的“傀儡家传出”,不仅暗示了文化的多元,还暗示了艺术与军事的关系。“边地烽烟差向里,中州灯火尚承平”则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象征着战争的残酷,而后者则表现了中原的安宁,显示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最后一句“真为君王奏凯声”,将诗的主题推向高潮,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期盼与信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本子流传自柳荣,著行线綵斗鲜明。”:描述书籍的来源与其鲜明的色彩,隐喻文化的传承。
- “似从傀儡家传出,又说熙河帅教成。”:探讨艺术的多样性与背景,表现文化与军事的交融。
- “边地烽烟差向里,中州灯火尚承平。”: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战争与和平的对立。
- “何尝夜夺昆崙隘,真为君王奏凯声。”:表达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强调为了国家的安宁而战斗的决心。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烽烟”和“灯火”的对比,突显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 象征:昆仑作为险要之地,象征着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国家安宁的渴望与对战争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及文化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火:象征安宁与和平的生活。
- 烽烟:象征战争与动荡。
- 昆仑:象征险要之地与国家的安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刘克庄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边地烽烟”主要指什么?
- A. 和平
- B. 战争
- C. 文化传承
-
“中州灯火尚承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战争的期待
- B. 对和平的珍视
- C. 对文化的追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诗词对比
刘克庄的《灯夕二首》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都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但刘克庄更强调国家安危的现实背景,而李白则更注重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描绘。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概论》
- 《古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