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双庙镇峡楼》

时间: 2025-01-23 15:34:57

峰巍鳌柱疑娲立,地峻龙门自禹开。

山色半昏朝欲雨,滩声不蛰夜何雷。

云屏烟障相迎送,沙鸟风樯几去来。

徙倚阑干不知倦,一诗弹压愧非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双庙镇峡楼
峰巍鳌柱疑娲立,
地峻龙门自禹开。
山色半昏朝欲雨,
滩声不蛰夜何雷。
云屏烟障相迎送,
沙鸟风樯几去来。
徙倚阑干不知倦,
一诗弹压愧非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双庙镇峡楼的壮丽景色。高耸的山峰像是神话中的柱子,似乎是女娲所立。地势陡峭,像是大禹开凿的龙门。山色在晨曦中显得昏暗,似乎要下雨;滩水的声音在夜晚如雷鸣般震响。云雾缭绕,宛如屏障,送走又迎来;沙鸟和风帆在来去之间穿梭。我倚靠在栏杆上,完全忘却了疲倦;写下这首诗,感到自己才疏学浅,惭愧不已。

注释:

  • 鳌柱:传说中支撑天的柱子,象征高大巍峨的山峰。
  • :女娲,古代神话中的女神,传说中用五色石补天。
  • 龙门:传说中大禹治水时开凿的山口,象征险峻的地势。
  • 滩声:指水流经过滩涂时发出的声响。
  • 云屏烟障:形容云雾如屏障般笼罩,象征着神秘和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宋代诗人,以抒情诗见长,作品常融入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具有浓厚的个性和地方色彩。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双庙镇的峡楼,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及个人的感慨,反映了宋代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自身文学才能的自省。

诗歌鉴赏:

李曾伯的《题双庙镇峡楼》通过生动的描绘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双庙镇峡楼周边的壮丽自然景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起首两句以“峰巍鳌柱疑娲立,地峻龙门自禹开”开篇,将雄伟的山峰和陡峭的地势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让人感受到一股来自自然的神秘力量。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巧妙地将“山色半昏朝欲雨”与“滩声不蛰夜何雷”结合,描绘了一个即将降雨的清晨,滩水的声音在夜里如雷鸣般响起,渲染出一种静谧而又紧张的氛围。

在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云雾缭绕的情景,营造出一种虚幻的美感,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最后两句“徙倚阑干不知倦,一诗弹压愧非材”则揭示了诗人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对自身创作才华的自我反思,表达出一种自谦的情感。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深沉,展示了李曾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身文学地位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峰巍鳌柱疑娲立:高峻的山峰如同神话中的鳌柱,仿佛是女娲所立,形象生动而富有神秘色彩。
  2. 地峻龙门自禹开:地势陡峭,似乎是大禹开凿的龙门,表现出地形的险峻。
  3. 山色半昏朝欲雨:晨曦中的山色显得昏暗,预示着即将下雨,营造出一种阴郁的氛围。
  4. 滩声不蛰夜何雷:水流在滩涂上发出的声响在夜里如雷鸣般震动,强调了自然的力量。
  5. 云屏烟障相迎送:云雾如屏障般环绕,象征着自然的变化与神秘。
  6. 沙鸟风樯几去来:沙鸟和风帆在空中飞来飞去,活泼生动的画面。
  7. 徙倚阑干不知倦:倚靠在栏杆上,沉浸在美景中,完全忘却了疲倦。
  8. 一诗弹压愧非材:写下这首诗,感到自己才疏学浅,产生了愧疚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高峰比作“鳌柱”,形象生动。
  • 拟人:滩声如雷,赋予自然以人的特征。
  • 对仗:如“云屏烟障”与“沙鸟风樯”,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个人才能的自我反思,展现了对生活和创作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峰巍:象征高大和雄伟,代表着自然的力量。
  • 龙门:象征着艰难和险峻的道路。
  • 滩声:象征着自然的声音,蕴含着生命的活力。
  • 云屏烟障:象征着神秘和变化,是自然景观的代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鳌柱”是指什么?

    • A. 高山
    • B. 神话中的柱子
    • C. 大海
    • D. 河流
  2. 诗人对自己写诗的才能感到:

    • A. 自豪
    • B. 感到愧疚
    • C. 不在乎
    • D. 满足
  3. “山色半昏朝欲雨”中的“欲雨”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期待
    • B. 恐惧
    • C. 幸福
    • D. 无奈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李曾伯的《题双庙镇峡楼》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以自然景观为题材,但李曾伯更加关注个人情感与自然的互动,而王之涣则更强调自然景观的壮美和豪情。这种风格的差异反映了两位诗人不同的创作理念与视角。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李曾伯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