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宜兴禅房》

时间: 2025-01-26 06:57:17

冬当月初后,天欲试霜时。

永夜绝人语,新寒听雁知。

壮心忧国在,老计入山宜。

莫作邯郸梦,萧萧鬓已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宜兴禅房
李曾伯〔宋代〕
冬当月初后,天欲试霜时。
永夜绝人语,新寒听雁知。
壮心忧国在,老计入山宜。
莫作邯郸梦,萧萧鬓已丝。

白话文翻译:

在冬天的初月之后,天气似乎要试探霜降的时节。
漫漫长夜没有人说话,新寒的气息中能听到大雁的鸣叫。
壮志在心忧国忧民,老年的计划是隐居山林。
不要再做邯郸的梦,白发已渐渐生出。

注释:

  • 冬当月初后:冬天的初月,指的是农历的冬月。
  • 绝人语:没有人说话,体现出环境的清冷与孤寂。
  • 新寒:指刚刚到来的寒冷。
  • 壮心忧国:壮志未酬,惦记着国家的安危。
  • 老计入山宜:老年的打算是隐居于山林之中。
  • 邯郸梦:典故出自《庄子》,意指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字惟信,号静轩,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常以山水、禅意为题材。他的诗作多反映对政治的忧虑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李曾伯的晚年,正值他对国家动荡和个人前途的深思熟虑之时。诗中流露出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隐退山林的向往,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无奈与个人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宿宜兴禅房》是一首以冬天的寒冷为背景,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忧虑的诗作。全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及个人理想的反思。首联“冬当月初后”以时间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冷清的冬夜,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渴望显得尤为明显。次联“永夜绝人语,新寒听雁知”则通过夜晚的寂静与寒意,突出诗人对外界的敏感与内心的孤独感。接下来的两句“壮心忧国在,老计入山宜”展示了诗人虽年老,但心中仍有壮志未酬的忧虑,同时也渴望隐退于山林,回归自然,体现出他对政治的失望与对平静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莫作邯郸梦,萧萧鬓已丝”则是对自己年华不再的感慨,劝诫自己不再沉迷于虚幻的梦想,立足于现实。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冬当月初后:时间背景,表明冬季已至。
    • 天欲试霜时:暗示天气变化,象征着即将到来的寒意。
    • 永夜绝人语:突出诗人孤独的心情。
    • 新寒听雁知:通过自然的声音反映诗人内心的感受。
    • 壮心忧国在:表现出即使身处隐居,心中仍有家国情怀。
    • 老计入山宜:表达了对隐退生活的渴望。
    • 莫作邯郸梦:警示自己不要沉迷于虚幻的理想。
    • 萧萧鬓已丝:体现出时光流逝,提醒自己要珍惜现实。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壮心忧国在,老计入山宜”形成对比。
    • 象征:大雁象征着离别与孤独,反映诗人的心境。
  • 主题思想:全诗主题围绕着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理想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在面对现实时的无奈与向往。

意象分析:

  • 冬天:象征着冷漠与孤独。
  • :象征着思乡与离别。
  • 山林:象征着隐逸与宁静的生活。
  • 白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壮心忧国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忧国忧民
    • B. 无所谓
    • C. 对未来充满希望
  2. “莫作邯郸梦”中的“邯郸梦”指的是什么?

    • A. 美好的未来
    • B. 不切实际的幻想
    • C. 幸福的生活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李曾伯与王维的诗歌均有山水意象的描绘,但李曾伯更重视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而王维则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融入更多的哲理思考。两者都体现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