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绣地红千点,平桥绿一篙。
楝花来石首,毂雨熟樱桃。
笑我生尘甑,惭君有意袍。
故人能少驻,门径久蓬蒿。
白话文翻译:
在绣花的土地上,红色的花点缀成千上万;在平坦的桥上,绿草如茵。
楝树的花朵飘落在石头上,雨水打湿了熟透的樱桃。
我笑自己身处尘世,感到惭愧你满心关怀的衣袍。
老朋友能够久留,然而门前的小路早已被荒草覆盖。
注释:
- 绣地:意指像绣花一样的土地,形容花草繁茂。
- 千点:形容数量众多,分散的样子。
- 平桥:形容桥面平坦,环境宁静。
- 楝花:楝树开出的花,常用来形容春夏季节的景象。
- 毂雨:毂指车轮,毂雨形容雨滴打在地面上。
- 尘甑:尘土的锅,形容生活中的琐屑与烦恼。
- 袍:指长袍,象征着身份与地位。
- 蓬蒿:指门前杂草丛生,象征荒凉与无人问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达之,号君复,南宋时期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深厚著称,尤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和人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晚之际,正值游子归家的时节,诗人借景抒怀,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旧友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象开篇,描绘了春天的繁花似锦和生机勃勃。红花与绿草的鲜明对比,展现了生机与活力。接着,诗人通过对楝花和樱桃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春雨细腻、果实丰盈的氛围,表达了对于自然的热爱和欣赏。
后半部分转向自我反思,诗人自嘲“生尘甑”,意指自己身处世俗中的繁杂与琐碎,感到惭愧在于他人对自己的关怀。而“故人能少驻”则流露出对朋友的珍惜,尽管周围环境已然荒凉,但旧友的情谊依旧让人感到温暖。
整首诗在描写春景和抒发情感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以及对于人生的深刻感悟,体现出一种温柔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绣地红千点:描绘春天的花朵,象征着生命的繁荣。
- 平桥绿一篙:传达出一种宁静的田园生活。
- 楝花来石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春雨的柔和。
- 毂雨熟樱桃:生动地描写了果实的成熟,象征着丰收。
- 笑我生尘甑:自嘲身处繁忙尘世的无奈。
- 惭君有意袍:表达对友人关怀的感激与惭愧。
- 故人能少驻:强调友情的珍贵。
- 门径久蓬蒿:象征着时光流逝后,环境的变化。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绣地”形容土地的美丽。
- 对仗:如“红千点”与“绿一篙”,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楝花、樱桃的描写富有生命气息,使自然更具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春天的景色与人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旧友的思念,同时流露出对人生琐事的感慨与对友情的珍惜,是一首抒情而富有哲理的作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花与绿草: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楝花、樱桃:代表自然的丰盈与美好。
- 尘甑:寓意生活的繁琐与世俗的无奈。
- 蓬蒿: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情的淡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绣地”指的是什么?
- A. 绣花的工艺
- B. 美丽的土地
- C. 诗人的家乡
- 答案:B
-
诗人对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如何的?
- A. 自豪
- B. 反思与惭愧
- C. 无所谓
- 答案:B
-
“故人能少驻”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友人的怀念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生活的无奈
-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色,但更侧重于个人的忧国情怀;范成大的作品则更为细腻,注重人情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范成大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