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天竺南院赠闲元旻清四上人》
时间: 2025-01-10 19:31: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天竺南院赠闲元旻清四上人
白居易
杂芳涧草合,繁绿岩树新。
山深景候晚,四月有馀春。
竹寺过微雨,石径无纤尘。
白衣一居士,方袍四道人。
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
城中山下别,相送亦殷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的是在天竺南院的景色和与友人的送别。诗中描绘了芳草和绿树交织的美丽景象,山中景色逐渐昏暗,四月的春天虽然已经过去,但仍有余温。微雨过后,竹寺宁静,石径上没有尘土。出现了一位穿白衣的居士和四位身着方袍的道人。这里是佛国的土地,人与人之间并非世俗的交情。在城中山下的别离,送别时依然情意殷勤。
注释:
- 杂芳涧草合:指春天的芳草与涧水相连,生机盎然。
- 繁绿岩树新:形容山间的树木繁茂而新绿。
- 微雨:细雨,轻柔的雨。
- 白衣一居士:一位身穿白衣的修行者。
- 方袍四道人:四位身穿方形袍子的道士。
- 佛国土:指佛教所认为的净土。
- 殷勤:热情周到的送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号醉吟先生。他以诗歌题材广泛、语言通俗易懂而闻名,常关注民生疾苦。白居易的诗风清新自然,意蕴深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天竺南院,可能是诗人游历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宁静佛国的向往。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与人际情感交织,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情的人际关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友谊的热爱。开篇即以“杂芳涧草合,繁绿岩树新”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展现了天竺南院的幽静和自然之美。接着,诗中通过“山深景候晚,四月有馀春”来传达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烘托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怀旧。
“竹寺过微雨,石径无纤尘”则描绘了雨后清新的环境,仿佛将人带入一个宁静的修行之地。最后两句“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而“城中山下别,相送亦殷勤”则又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尽管身处喧嚣的城市,依然能够感受到友谊的温暖。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白居易在关心社会与人情的同时,亦对自然和修行生活的向往,具有典型的唐代诗人的风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杂芳涧草合:描绘涧水与芳草交织的美丽景象。
- 繁绿岩树新:形容山中的树木青翠茂盛,生机勃勃。
- 山深景候晚:在深山中,景色逐渐昏暗,暗示时光流逝。
- 四月有馀春:四月已过,但春天的气息依然存在。
- 竹寺过微雨:在竹林中的寺庙,经历了细雨的洗礼。
- 石径无纤尘:石头小路上干净无尘,彰显环境的宁静。
- 白衣一居士:出现了一位身着白衣的佛教居士,暗示修行。
- 方袍四道人:四位道士,象征着道教的修行者。
- 地是佛国土:这里是佛教所认为的净土,纯洁无瑕。
- 人非俗交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世俗,充满了道义与情感。
- 城中山下别:在城市和山下分别,形成对比。
- 相送亦殷勤:送别时依然情意深厚,表现了友情的珍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杂芳涧草合,繁绿岩树新”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 比喻: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喻成非世俗的交情,揭示出深刻的人文关怀。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友情,传达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友谊的珍视。诗中表现的超脱尘世的情感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草:象征生命与活力。
- 岩树:象征自然的坚韧与美丽。
- 微雨:象征温柔与宁静。
- 白衣居士:象征修行与超脱。
- 方袍道人:象征道教的修行与追求。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承载了人文精神,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杂芳涧草合”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A. 荒凉的山谷
B. 生机盎然的自然
C. 纷乱的城市 -
“白衣一居士”代表了什么? A. 世俗的商人
B. 修行者
C. 游侠 -
诗中提到的“佛国土”指的是? A. 物质富饶的地方
B. 心灵的净土
C. 热闹的城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 孟浩然《春晓》:表现春天的生机与友谊。
诗词对比:
- 比较白居易的《题天竺南院赠闲元旻清四上人》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白居易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王维更突出孤独的宁静。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