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举老归庐山
范成大
二千里往回似梦,
四十年今昔如浮。
去矣莫久留桑下,
归欤来共煨芋头。
白话文翻译:
这两千里路往返,仿佛一场梦;
四十年的光阴,今天和往昔如浮云般飘渺。
离去的话就不要在桑树下久留,
回家吧,一起煮芋头。
注释:
- 二千里:指两千里路程,突出远行之苦。
- 往回:指往返的路程。
- 似梦:形容往返的经历如梦般虚幻。
- 四十年:经历的时间,强调岁月的流逝。
- 今昔:现在与过去。
- 浮:轻浮、飘渺的状态。
- 桑下:指桑树下,象征乡土和故乡。
- 煨芋头:指一起做饭,表达归家的温暖和团聚的希望。
典故解析:
- 桑树:在中国文化中,桑树常与乡土、故乡的情感相联系,寓意思乡之情。
- 芋头:古时常用作家常菜,象征家庭温暖与团聚。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范成大,字景仁,号蕴和,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作者晚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往事的感慨,寄托了对归乡的渴望。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清新的自然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归家的渴望。开头两句以“二千里往回似梦”开篇,生动描绘了漫长旅途的轻盈与虚幻,仿佛时间在此处变得无比短暂。接下来的“四十年今昔如浮”,则体现了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感叹,情感愈加深沉。诗中“去矣莫久留桑下”一句,既是对友人的叮嘱,也是对故乡的留恋之情的流露。最后一句“归欤来共煨芋头”则带有浓厚的乡情,体现了对家庭团聚的温暖渴望。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丰富的情感,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向往,展现了人们对故乡、家庭和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二千里往回似梦”:表达旅途的遥远与不真实,强调归家的渴望。
- “四十年今昔如浮”: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遥远而模糊,反映出作者的无奈与感慨。
- “去矣莫久留桑下”:告别故乡,表达对朋友的叮嘱与自己的不舍。
- “归欤来共煨芋头”:以朴素的生活场景表达对归家的期待与家庭的温暖。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往返路程比作梦,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保持了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桑树、芋头等意象,富含文化内涵,传递出浓厚的乡土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人对故乡的思念、对逝去岁月的感慨,以及对归家团聚的渴望,传达了深厚的人情与温暖。
意象分析:
- 桑树:象征故乡与亲情,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 芋头:象征家庭团聚的温暖,反映了对生活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二千里往回似梦”中的“梦”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迷惘
B. 不真实
C. 希望
D. 哀伤 -
“四十年今昔如浮”中的“浮”表示什么? A. 稳重
B. 轻浮
C. 飞快
D. 无法把握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渴望? A. 旅行
B. 家庭团聚
C. 朋友相聚
D. 自由生活
答案:
- B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同样表达思乡之情。
- 《月夜忆舍弟》 杜甫:描绘亲情与思念。
诗词对比:
- 范成大的《送举老归庐山》与李白的《静夜思》均涉及思乡主题,前者更注重对归家团聚的渴望,后者则强调夜晚孤独思乡的感受,两者在情感表达与意象运用上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