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急柝深宵警,羁人梦欲惊。
声传街十二,冷逼夜三更。
入耳风初峭,关心月尚明。
馀音流野外,断续和鸡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深夜时分的警报声,警醒了在外漂泊的人们。钟声传到了街道的尽头,夜深人静,寒冷的空气让人感到刺骨。风声轻轻地传入耳中,月亮仍在高空闪烁。远处传来的钟声与鸡鸣声交错,显得格外幽远。
注释:
- 急柝:指夜间巡逻时敲打的警钟,用来警示行人。
- 羁人:指流浪或被拘束的人,通常是指在外漂泊的游子。
- 声传街十二:指钟声传到街道的尽头,即“十二条街”。
- 冷逼:形容寒冷的气息逼近。
- 关心:指关心、关切,意指心中挂念的事物。
- 馀音:剩下的声音,指钟声在空气中回荡。
- 断续:声音时有时无,间歇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宝书,清代诗人,生于江苏,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及人情世态,作品多体现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深夜,诗人可能因羁旅而感到孤独与惆怅,透过夜间的警钟声表达内心的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紧张气氛和个人的孤寂。
诗歌鉴赏:
《寒柝》是一首展现孤独与思乡情感的诗作。苏宝书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深秋夜晚的情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寒冷的氛围。诗中“急柝深宵警,羁人梦欲惊”开篇直入主题,警钟声如同一剂强烈的催醒剂,打破了夜的宁静,使得在外漂泊的人心中涌起一阵不安与焦虑。诗人用“声传街十二”描绘出钟声的悠远,营造出一种空间感和时间的流动。
“冷逼夜三更”一句,进一步加深了氛围,寒冷感与夜深人静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压迫感与孤独感。诗中“入耳风初峭,关心月尚明”则通过风与月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风的凛冽与月光的清明形成对照,暗示着诗人虽身在外地,心中仍对故乡有着深切的关怀。
诗的结尾“馀音流野外,断续和鸡鸣”通过钟声与鸡鸣的交融,给人以希望与生机的感觉,暗示黎明即将来临。这种自然界的声音交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渴望。
总的来说,《寒柝》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孤独、思乡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深刻反思,给人以深思的余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急柝深宵警:夜深人静时,警钟的急促声响起,警示行人。
- 羁人梦欲惊:漂泊的人在梦中被惊醒,暗示内心的不安。
- 声传街十二:钟声传到街道的尽头,表明声音的远播。
- 冷逼夜三更:寒冷的气息在夜晚的三更时分更加明显。
- 入耳风初峭:微风带着刺骨的寒意飘入耳畔。
- 关心月尚明:心中挂念的事物与明亮的月光形成对比。
- 馀音流野外:钟声在野外回荡,余音未绝。
- 断续和鸡鸣:钟声与鸡鸣交替,形成和谐的自然音景。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急柝深宵警,羁人梦欲惊”反映了对称美。
- 比喻:通过声音的描写,隐喻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 意象:如“月”、“风”、“鸡鸣”等,丰富了诗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孤独与思乡的感慨,反映了在外漂泊者的内心挣扎,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柝:象征警觉和警示,传达出一种紧迫感。
- 梦:代表思乡与内心的安宁。
- 风:象征孤独与寒冷,体现外界的严酷。
- 月:象征希望和思念,代表着故乡和远方的美好。
- 鸡鸣:象征晨曦与新生,暗示着黎明的到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急柝”指的是什么?
- A. 风声
- B. 警钟
- C. 鸡鸣
- D. 车声
-
“羁人梦欲惊”中的“羁人”指的是?
- A. 游子
- B. 学者
- C. 商人
- D. 农夫
-
诗中提到的时间是在哪个时段?
- A. 凌晨
- B. 正午
- C. 晚上
- D. 黄昏
答案:
- B. 警钟
- A. 游子
- A. 凌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展现思乡情感。
- 《月夜》杜甫:描写月夜的孤独与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寒柝》和《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寒柝》更多地渗透了孤独的情感,而《静夜思》则是对故乡的直接召唤。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介绍清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
- 《古诗鉴赏辞典》:提供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