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安陆孙司谏见寄》
时间: 2025-01-10 22:54:42意思解释
依韵和安陆孙司谏见寄
原文展示:
穰下故都今善藩,
沃衍千里多丰年。
孙公顷以清净化,
我来代之惭二天。
人物高传卧龙里,
神仙近接弄珠川。
汉光旧烈山河在,
徘徊吊古良依然。
二十八将固不朽,
风云一代皆忠贤。
我亦明时得君者,
出处十载功不前。
尚得州麾养衰疾,
优游岂减居林泉。
因逢故人作宴喜,
琴樽风月夕不眠。
之翰诗诗来若金石,
重于我辈何其偏。
相其直道了无悔,
宁争蠖屈与鹏骞。
白话文翻译:
在穰下的故都,如今安定而繁荣,
这片沃土千里之地,年年丰收。
孙公以清静的德行化泽四方,
我来接替他,心中不免惭愧。
英雄豪杰都在卧龙之地,
神仙近在弄珠的山川之间。
汉朝的光辉与旧时的英烈依然在,
我徘徊于古迹之间,感慨万千。
二十八位将领的忠诚永不磨灭,
那风云变幻的一代皆是忠贤。
我也在明白的时代遇到明主,
十年的隐退,成就却没有前进。
我仍然能够在州里养病,
优游自在,岂会减损在林泉中享乐。
因缘旧友相聚欢宴,
琴声酒樽伴着月色,直到夜深。
之翰的诗作如金石般珍贵,
在我们这一辈人中,何其偏重。
我追求的正道无怨无悔,
宁愿像鹏鸟高飞,也不愿像蠖虫屈曲。
注释:
- 穰下:古地名,今湖北省安陆市。
- 清净化:指清净的德行能化育人心。
- 卧龙:指诸葛亮,人称卧龙。
- 之翰:指王之涣,其诗作《登鹳雀楼》。
- 蠖屈与鹏骞:比喻志向的高低,蠖指蠖虫,鹏指大鹏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主张政治改革,关心民生。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范仲淹晚年,他在政治上被贬,回归故乡后感慨时局与人生。诗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达了个人志向与现实的矛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故都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对历史的感慨。诗的开头描写了穰下的繁荣,展示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谊。接着提到孙公以清静的品德影响他人,反映了作者对理想德行的追求。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历史人物与典故的引用,传达了对英雄的怀念与对忠诚的赞美。诗中同时流露出作者的惭愧与无奈,认为自己虽然身处明主之下,但十年的隐退使得成就未能显现。后半部分则展现了作者在当下的悠闲生活,似乎在自我安慰中找到了一种平和的心态。整首诗字句优雅,情感深邃,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故乡的繁荣,传达对故土的依恋。
- 第二联:通过孙公的德行,反映对理想的追求。
- 第三联:提到历史名将,表现对忠诚与理想的崇敬。
- 第四联:表达自己在明主之下的无奈与惭愧。
- 第五联:对个人生活的自得与安然,展现了内心的平和。
- 第六联:强调追求正道的无怨无悔,表达志向的坚定。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蠖屈与鹏骞”比喻志向的高低。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典故:运用历史人物与事件,增强了诗的深度与厚重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故乡的思念、对历史的感悟,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展现了作者的情怀与志向,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意象分析:
- 故都:象征着根与归属,表达对故乡的热爱。
- 清净:代表理想德行与内心的宁静。
- 卧龙:指代英雄豪杰,代表追求理想的力量。
- 琴樽:象征生活的闲适与雅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卧龙”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曹操
B. 诸葛亮
C. 李白
D. 苏轼 -
“宁争蠖屈与鹏骞”中的“蠖”指代的是: A. 蝴蝶
B. 蠖虫
C. 鳄鱼
D. 龟 -
诗中提到的“孙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孙权
B. 孙子
C. 孙思邈
D. 孙舜皓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王之涣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范仲淹的《依韵和安陆孙司谏见寄》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但前者更注重个人的内心感受与对故乡的情感,后者则强调壮阔的山河与历史的辉煌。两者在艺术表现上各有特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