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时间: 2025-04-28 01:40:05

缺然。

小词寄五兄代劝

养得儿男百不中。

年年随举子,踏春风。

寿觞庭院燕泥融。

将雏处,长是半西东。

移孝便为忠。

儿行虽在远,母心同。

若将一念答天公。

归来拜,也胜橘双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重山
作者: 魏了翁 〔宋代〕

缺然。小词寄五兄代劝养得儿男百不中。年年随举子,踏春风。寿觞庭院燕泥融。将雏处,长是半西东。移孝便为忠。儿行虽在远,母心同。若将一念答天公。归来拜,也胜橘双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兄弟的关心与劝告,劝他好好养育自己的儿子,虽然这儿子并不如意。每年我都陪着举子们外出踏青,享受春风。庭院里,燕子在泥土中筑巢,庆祝寿宴。将雏鸟放置,长大后就能在西东之间自由飞翔。孝顺的行为也能转化为忠诚。即便儿子身在远方,母亲的心始终与他同在。如果能用一颗诚心来回应天公,归来拜祭,也比橘子的双红更为珍贵。

注释:

字词注释:

  • 缺然:表示不完整或有所缺失的样子。
  • 小词:小曲子或小诗,通常指词。
  • 举子: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考生。
  • 寿觞:祝寿的酒杯。
  • 泥融:泥土融化,指春天的气息。
  • 移孝便为忠:指孝顺之心可转化为忠诚。
  • 天公:天神或上天。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孝”和“忠”,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家庭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字梦阮,号逢原,宋代诗人,以词和诗闻名,作品多描绘生活百态,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背景是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诗人关注家庭教育与人才的培养,表达对兄弟的关心及对未来的期望。

诗歌鉴赏:

《小重山》展现了魏了翁细腻的情感和对家庭的深切关怀。诗的开头便引入了对兄弟的劝告,字句间流露出浓厚的亲情。尤其是“儿行虽在远,母心同”一句,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切与思念,深刻地揭示了母爱的无私与永恒。春风、燕泥等意象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也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与延续。整体结构上,诗的韵律流畅,情感真挚,展现了宋代小词的独特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缺然”:引入主题,暗示情感的缺失。
  2. “小词寄五兄代劝养得儿男百不中”:表达对兄弟的关心,劝其养育孩子。
  3. “年年随举子,踏春风”:描绘出踏青的场景,展示生活的乐趣。
  4. “寿觞庭院燕泥融”:生动描绘这个春天的景象。
  5. “将雏处,长是半西东”:比喻孩子的成长与未来的希望。
  6. “移孝便为忠”: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7. “儿行虽在远,母心同”:表达母爱的深厚。
  8. “若将一念答天公”:呼唤真诚的回报。
  9. “归来拜,也胜橘双红”:意象丰富,传达出归来的喜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将雏处”比喻孩子的成长。
  • 拟人:如“春风”赋予了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家庭、亲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和忠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燕泥:代表着生活的温馨和家庭的和睦。
  • 寿觞:祝愿长寿与幸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魏了翁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春风”象征什么?

    • A) 希望
    • B) 冷漠
    • C) 绝望
  3. “儿行虽在远,母心同”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孤独
    • B) 亲情
    • C) 忘却

答案:

  1. B) 魏了翁
  2. A) 希望
  3. B) 亲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对亲情的思念。
  •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与祝福。

诗词对比:

  • 魏了翁的《小重山》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亲情的深切关怀,但前者更侧重于家庭教育的责任,而后者则侧重于思念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选》
  • 《古典诗词解读》
  • 《魏了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