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对巾山塔灯呈史君李孟达寺簿》
时间: 2025-01-26 03:10: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光明台畔旧曾逢,何自飞来碧海东。
未问眼根齐等级,要先心地证圆通。
八还究竟千光合。四面回旋一视同。
坐想玉霄风月夕,超然清对一诗翁。
白话文翻译:
在光明台旁曾经相遇,为什么从碧海的东方飞来?
未曾询问眼睛的根基与等级,首先要在心中证明圆通。
八还究竟是千光的合成,四面回旋都是同样的视角。
坐下来想象玉霄的风月夕景,超然自若地面对一位诗人。
注释:
- 光明台:指光明台,是一个古代的观景台,象征着智慧与光明。
- 碧海:形容大海的颜色,寓意广阔与深远。
- 心地:指内心的修养与境界。
- 圆通:指心灵的通达与明了。
- 八还:可能指八个方向的回归,象征全面的理解。
- 玉霄:指高远的天空,象征高洁的境界。
典故解析:
“光明台”和“玉霄”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作象征高远的理想与境界,表达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桑世昌,宋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作品多涉及自然、哲理与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可能是在某次游览光明台时,受到周围自然景观的启发,表达了诗人对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光明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与哲学思考。开篇即点明了作者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表现出对美好景色的追忆与思索。诗中“未问眼根齐等级”的句子,体现了对外在事物的超脱,强调心灵的修炼和内在的真实感受。作者通过“八还”和“四面回旋”的意象,展示了对宇宙与人生的全面理解和包容态度,强调了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种超然的视野。最后,诗人以“坐想玉霄风月夕”收尾,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境界,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光明台畔旧曾逢:在光明台旁曾经相遇,暗示过去的经历对现在的影响。
- 何自飞来碧海东:产生对事物来源的疑问,暗示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
- 未问眼根齐等级:不再关注表面的等级差异,反映内心深处的哲学追求。
- 要先心地证圆通:强调心灵的修养是理解宇宙真理的前提。
- 八还究竟千光合:说明事物的复杂性,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四面回旋一视同: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到相同的理解,反映包容心。
- 坐想玉霄风月夕:描绘理想的境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超然清对一诗翁:表现出对诗人身份的超然态度,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地比作明亮的台,象征内心的清澈。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展现了工整的对仗手法。
-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的沉思和对内心修养的重视,反映了追求精神自由与超然境界的理想。
意象分析:
- 光明台:象征智慧与启示的地方,暗示诗人对真理的追求。
- 碧海:象征广阔与深远,反映诗人对自然的敬仰。
- 玉霄:高洁的意象,象征理想与灵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光明台”象征什么?
- A. 智慧与光明
- B. 黑暗与迷茫
- C. 乡村与田园
- D. 战争与冲突
-
诗中“未问眼根齐等级”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关注外表
- B. 超脱世俗
- C. 追求权力
- D. 争论技术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桑世昌的《夜对巾山塔灯呈史君李孟达寺簿》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之美与哲理思考,但桑世昌更加强调内心的修养与超然的态度,而王维则更偏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读》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