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七言十首》

时间: 2025-01-11 17:13:50

聪明不及前时久,惟鼻犹能嗅臭香。

老去无端都塞了,不分鲍肆与兰房。

意思解释

杂咏七言十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原文展示:

聪明不及前时久,惟鼻犹能嗅臭香。
老去无端都塞了,不分鲍肆与兰房。


白话文翻译:

我以前聪明机智的程度远不如从前,唯有鼻子还能嗅到各种气味。
随着年岁的增长,所有的感官都渐渐衰退,分不清鲍鱼的肆和兰花的房子。


注释:

  • 聪明:机智聪慧。
  • 前时:以前,过去的时光。
  • :只有,唯有。
  • :鼻子,嗅觉的器官。
  • 臭香:形容气味的好坏,指不同的气味。
  • 老去:年纪渐长,衰老。
  • 无端:没有原因,没来由。
  • 塞了:感官失去灵敏。
  • 鲍肆:鲍鱼的店铺,鲍鱼是一种海鲜。
  • 兰房:兰花的房子,象征高雅之物。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鲍肆”与“兰房”分别代表了世俗与高雅的对立,鲍鱼作为一种美味的海鲜,而兰花则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花卉,二者的对比反映了老年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元直,号天池,南宋时期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闻名,主张诗歌应表达真情实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慨和对智慧衰退的无奈,同时也表现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思考。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这首诗以深刻的感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衰老带来的感官退化。前两句通过对聪明才智的怀念,表现出诗人对过往的依恋,而“惟鼻犹能嗅臭香”则揭示出即使在衰老之后,仍然能够通过简单的嗅觉感知生活中的种种气味,显示出一种对生活的执着。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人对自身能力的感慨,也暗含着人们在生活中对美好与丑恶的辨别能力。

接下来的两句则进一步深化诗意,表达了对生活中珍贵事物的失去感,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发现自己逐渐无法分辨那些曾经熟悉的美味与香气,似乎在暗示着对生活的淡漠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既悲伤又清醒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聪明不及前时久”:表达对过去聪慧的怀念,暗示智慧的减退。
    • “惟鼻犹能嗅臭香”:虽智慧减退,但嗅觉依然存在,体现生活的真实感受。
    • “老去无端都塞了”:随着年龄增长,感官的敏锐度逐渐下降,感叹衰老的无奈。
    • “不分鲍肆与兰房”:指对世俗与高雅的辨别能力丧失,象征对美的追求的模糊。
  • 修辞手法:

    • 对比:将聪明与衰老、鲍鱼与兰花对比,增强诗意。
    • 比喻:用“嗅臭香”比喻生活中的感知。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衰老的感慨,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失去的无奈,展现了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与思考。


意象分析:

  • 聪明:象征智慧与能力。
  • :象征感官的敏感与生活的真实。
  • 臭香:代表生活中的各种体验。
  • 鲍肆:世俗的象征,生活的享受。
  • 兰房:高雅与精神追求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鲍肆”指的是什么? a) 餐馆
    b) 鲍鱼的店铺
    c) 兰花园

  2. 诗人对于过去聪明的感慨主要反映了什么情感? a) 自豪
    b) 怀念与无奈
    c) 忽视

  3. 诗中提到的“惟鼻犹能嗅臭香”说明了什么? a) 诗人对嗅觉的自豪
    b) 诗人仍能感知生活的美好与丑恶
    c) 诗人失去了嗅觉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表达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反映人生哲学。
  • 苏轼《题西林壁》:探讨人生与自然的关系,蕴含哲理。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与李白的诗歌风格,刘克庄更注重人生感悟与内心情感的表达,而李白则倾向于豪放与自然的描写。两者的不同反映了各自时代背景与个性。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