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兴十首 其十》
时间: 2025-01-11 01:16: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造物何曾苦忌名,太平端合老无能。
亲知散去绨袍冷,风雪欺贫瓦罐冰。
二顷未谋田负郭,一餐随分欲依僧。
醉时还倩家人道,消尽英雄气未曾。
白话文翻译:
造物主从来不曾忌惮名声,太平盛世本是无能的老人。
亲友们都散去,留下我一人感到寒冷,风雪欺凌着我这贫穷的瓦罐。
我有两顷田地尚未谋划,吃饭时只能随分而安,想依靠僧人。
醉酒时还让家人转告,让我消尽那曾经的英雄气概。
注释:
- 造物:指造物主,泛指自然或上天。
- 忌:忌惮,顾虑。
- 绨袍:绨,丝绸的一种,袍子。形容曾经的富贵与气派。
- 瓦罐:指贫穷的家境,象征着无能与低贱。
- 二顷:二顷地,约合13亩,指土地的面积。
- 随分:随自己的分量而吃,形容生活清贫。
典故解析:
- 太平:指国家或社会的安定,反映出老无能的状态。
- 依僧:借助僧人的生活,暗示诗人对生计的无奈和对生活的依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他以风流倜傥、才情出众而著称。在明代的士人中,唐寅的艺术成就极高,尤其在诗词和绘画方面。
创作背景:
《漫兴十首》是唐寅在其人生经历中对自身境遇的感悟和反思。这首诗写于他穷困潦倒之时,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生活无奈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的困境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的看淡和对人情冷暖的深刻体悟。开篇以“造物何曾苦忌名”切入,揭示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与对世事的冷眼旁观。他认为,造物主并不在乎人们的名声,正如在太平盛世中,老无能之人也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接着,诗人用“亲知散去绨袍冷”描绘了亲友离散后的孤独与寒冷,表现出人情冷暖的无常和社会的残酷。
“风雪欺贫瓦罐冰”一句,形象地刻画了诗人贫困的生活状况,使用“风雪”与“瓦罐”对比,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接下来的“二顷未谋田负郭”,则是对自己生活困境的自述,展现了诗人生活的无奈与寄托。最后,诗人以“醉时还倩家人道”结尾,表达对过往英雄气概的无奈消逝,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惋惜和对理想的迷茫。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造物何曾苦忌名:造物主从不在乎人的名声。
- 太平端合老无能:在太平盛世中,无能的老人也只能自甘堕落。
- 亲知散去绨袍冷:亲友都已离去,留下我孤身一人,感到寒冷。
- 风雪欺贫瓦罐冰:风雪仍在欺凌我这贫穷的身世。
- 二顷未谋田负郭:我尚未耕作的田地只有两顷,象征着生活的窘迫。
- 一餐随分欲依僧:吃饭只能随便应付,想依靠僧人过活。
- 醉时还倩家人道:醉酒时希望家人转告,消尽曾经的英雄气概。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瓦罐”比喻贫穷的生计,增强了诗的形象性。
- 对仗:全诗多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题在于反映诗人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揭示了人情冷暖的无常和社会的残酷。
意象分析:
- 名:象征着功名利禄。
- 绨袍:象征着曾经的富贵和地位。
- 瓦罐:象征贫穷的生活状态。
- 风雪:象征生活的艰难和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绨袍”指的是什么?
- A. 贫穷的衣服
- B. 曾经的富贵
- C. 一种手工艺品
-
“风雪欺贫瓦罐冰”中,诗人用什么意象来表现生活的艰难?
- A. 风雪
- B. 瓦罐
- C. 冰
-
诗人对名声的态度是:
- A. 非常看重
- B. 无所谓
- C. 渴望获得
答案:
- B. 曾经的富贵
- A. 风雪
- B. 无所谓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月下独酌》—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无奈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国事。
- 李白的《月下独酌》:则在孤独中寻找自我,情感表现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唐寅诗集》
- 《明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