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寄罗甥耦廉》

时间: 2025-01-11 21:38:45

孤烛他乡,正平狂态相违久。

持杯在手,咄咄因卮酒。

人是当年,意气应如旧。

谋升斗。

折臂能否,可似先生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烛他乡,正平狂态相违久。
持杯在手,咄咄因卮酒。
人是当年,意气应如旧。
谋升斗。折臂能否,可似先生柳。

白话文翻译

在异乡孤独的烛光下,心情恍惚,与平常的狂态已久违。
手中拿着酒杯,因酒而兴奋。
记得那时的人,意气风发应该和从前一样。
想要升迁,折断手臂也能做到,是否能像先生柳那样?

注释

  • 孤烛:孤独的蜡烛,象征着在他乡的孤寂。
  • 平狂态:平常的狂态,指的是正常的情绪或状态。
  • 卮酒:酒杯,古代的盛酒器具。
  • 意气:指人的情绪和气概。
  • 升斗:指升迁或获得升职。
  • 折臂:比喻付出很大的代价。
  • 先生柳:可能指的是历史或文学人物,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典故解析

“先生柳”可能指的是古代的某位名士或文人,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和卓越的成就。柳树常被视为坚韧与柔美并存的象征,折臂而能够像柳树一样屹立不倒,表现了诗人对成功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友书,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也有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写于诗人流寓他乡,因思乡之情而生,表达了对往昔青春和理想的怀念,以及对未来前途的迷茫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点绛唇》通过孤烛映照下的异乡旅途,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孤烛的意象在夜晚的寂静中,显得无比微弱,反映出诗人对故乡的思恋与对过往光辉岁月的怀念。酒杯在手,象征着诗人试图通过酒来麻痹内心的孤独,然而这份狂态却是久违的,似乎难以真实地面对生活的现状。

诗中提到“人是当年,意气应如旧”,表明诗人渴望重温昔日的豪情壮志,但又暗含了岁月的变迁和成长带来的无奈。最后提到的“折臂能否”,更是表达了对成功的渴望与不屈不挠的决心,尽管前路艰难,诗人依旧希望能像“先生柳”般坚韧不拔,保持理想。

这首词不仅展现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也反映了清代社会变迁中人们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孤烛他乡:诗人身处异乡,烛光孤独,暗示了他乡的孤独感。
  2. 正平狂态相违久:诗人感叹与往日的狂放状态相违,暗示岁月的流逝改变了他的情感状态。
  3. 持杯在手,咄咄因卮酒:手握酒杯,因酒而兴奋,表现出对酒的依赖和对现实的逃避。
  4. 人是当年,意气应如旧:回忆往昔,渴望当年的意气风发。
  5. 谋升斗:对未来升迁的渴望,表达诗人对前途的期待。
  6. 折臂能否,可似先生柳:即使付出很大的代价,也希望能如柳树般坚韧。

修辞手法:

  • 对比:孤独与狂放的对比,强调内心的矛盾。
  • 象征:孤烛象征孤独,酒杯象征逃避,柳树象征坚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青春理想的怀念,以及在异乡孤独时的心理斗争。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诗人展示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最终以坚韧不拔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

意象分析

  • 孤烛:孤独、寂寞的象征。
  • 酒杯:逃避现实的手段。
  • 柳树:坚韧与柔美并存的象征,代表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孤烛”象征什么? A. 温暖
    B. 孤独
    C. 愉快

  2. 诗人希望能像谁一样? A. 朋友
    B. 先生柳
    C. 自己

  3. 诗中“谋升斗”指的是什么? A. 吃饭
    B. 升迁
    C. 打斗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张友书的《点绛唇》与李白的《将进酒》均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但前者更注重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而后者则表现出豪放与洒脱的态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点绛唇 寄罗甥耦廉》这首诗的情感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