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时间: 2025-01-11 19:49:45

秋满孤篷,翠蒲红蓼留人住。

一帘香缕。

边影惊鸿度。

小据胡床,旧事新情绪。

凭谁诉。

蜡灯犀尘。

拟共西风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冯去非《点绛唇》

秋满孤篷,翠蒲红蓼留人住。
一帘香缕。边影惊鸿度。
小据胡床,旧事新情绪。
凭谁诉。蜡灯犀尘。拟共西风语。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气息充满了孤舟,翠绿的蒲草和红色的蓼草让人留连忘返。
一帘香气缭绕,影子似惊鸿般掠过。
我独坐在胡床上,思绪纷飞,往事和新情交织。
我该向谁倾诉呢?蜡烛微光下,尘埃飞舞,似乎想与西风低语。

注释

  • 孤篷:孤独的小船。
  • 翠蒲:翠绿的蒲草。
  • 红蓼:红色的蓼草,通常生长于水边。
  • 香缕:指香气的丝缕,形容香气缭绕。
  • 边影惊鸿:影子像惊飞的鸿雁一样轻快。
  • 胡床:一种古代的坐具,通常用于休息。
  • 蜡灯:用蜡制成的灯,象征着微弱的光明。
  • 犀尘:指细微的尘埃,犀牛的角也可以用来比喻坚硬、微小的东西。

典故解析

该诗中没有直接的历史典故,但“惊鸿”一词常用于形容女子的轻盈与美丽,常见于古代诗歌中,给人以优雅之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去非(生卒年不详),宋代词人,字子华,号去非,晚号青山隐者。以其清新脱俗的作品著称,风格多以婉约为主,常常表现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点绛唇》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词人在此背景下通过对秋天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思绪的纷繁。

诗歌鉴赏

《点绛唇》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独特的意象,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又感伤的画面。开篇“秋满孤篷”一句,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寂静而清冷的秋季场景,孤舟的意象似乎承载着词人的孤独与思念。接下来的“翠蒲红蓼留人住”,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暗示了情感上的留恋与牵挂。

“惊鸿度”则通过动态的影像,展现出词人内心情感的波动与对过往的回忆。对比之下,后面的“小据胡床,旧事新情绪”,则表现出一种静态的思考,词人在胡床上独坐,显得格外孤独,旧事与新情交融,心中滋生的情感愈加复杂。最后的“凭谁诉”表明了词人内心的无奈与孤寂,蜡灯微光之下,尘埃飘浮,仿佛映射出他对生活的感悟与低语,整个词作在充满秋色的意境中,流露出深深的感伤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秋满孤篷:描绘出秋天的景象,孤舟上充满了秋的气息,暗示孤独。
  2. 翠蒲红蓼留人住:自然美景吸引人驻足,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3. 一帘香缕:香气缭绕,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4. 边影惊鸿度:动态的描写,表现出轻盈与美感。
  5. 小据胡床:独坐的状态,加深孤独感。
  6. 旧事新情绪:旧与新的交织,内心的复杂情感。
  7. 凭谁诉:无奈的倾诉,体现孤独。
  8. 蜡灯犀尘:微光与尘埃,象征着生活的琐碎与思考。
  9. 拟共西风语:想与西风低语,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与期望。

修辞手法

  • 比喻:“边影惊鸿度”,将影子比作鸿雁,增添了动感与美感。
  • 拟人:“蜡灯犀尘”,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意。
  • 对仗:整首词的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生活的感慨,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对未来的期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篷:象征孤独与思念。
  • 翠蒲红蓼:自然之美,代表生机与希望。
  • 蜡灯:微弱的光明,象征孤独中的思索。
  • 西风:自然的象征,带有思念与期盼的意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翠蒲红蓼”主要指什么?

    • A. 秋天的气息
    • B. 自然美景
    • C. 人的孤独
  2. “凭谁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无奈与孤独
    • C. 愤怒
  3. “边影惊鸿度”中的“惊鸿”用来形容什么?

    • A. 影子的轻盈
    • B. 秋天的美丽
    • C. 一种鸟类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女性的情感与思绪,细腻而富有情感。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则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二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