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御制甘雨应祈》
时间: 2025-01-27 03:36: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御制甘雨应祈
少皞九秋当季月,
成汤六祷动灵心。
中宵甘澍均丰浸,
尽日层云结远阴。
销去骄阳为瑞重,
招来嘉应感人深。
侧身修道殊千古,
仍叔焉能播德音。
白话文翻译:
在九月的明亮秋季,月亮正当最圆之时,
成汤时期的六次祷告,感动了上天的心。
夜半时分,甘霖均匀地滋润万物,
白天尽是层层云彩,远处阴霾密布。
骄阳的炽热消逝,带来了丰收的希望,
人们感受到美好的应答,心中感慨万千。
我默默修道,追求千古的理想,
但愿能如叔向那样,传播美德的声音。
注释:
- 少皞:指的是天上的明月,少皞是古代对月亮的称呼。
- 九秋:指的是农历九月,秋天的季节。
- 成汤:成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他曾为民祈雨,表现出对上天的虔诚。
- 甘澍:甘美的雨水,滋润万物。
- 骄阳:指强烈的太阳光。
- 瑞重:瑞气重重,象征着丰收和吉祥。
- 侧身修道: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理想。
- 叔:指叔向,字季友,春秋时期的贤士,以其德行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字子贞,号昇明,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曾任职于朝廷,官至翰林学士。他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于世,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季,正值丰收季节,诗人写作此诗是为了应皇帝的祈雨之命,表达对上天的虔诚与希望。诗中渗透着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百姓生活的关怀。
诗歌鉴赏:
夏竦的《奉和御制甘雨应祈》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秋季的丰收与自然的恩赐,从而寄托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愿。全诗围绕“甘雨”展开,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和对人文情怀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用“少皞九秋当季月”描绘了秋季的明亮月色,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暗示着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
接着提到“成汤六祷”,引入了历史典故,通过成汤的祈雨故事,表达了对上天的崇敬和对丰收的期盼。这种历史的渊源,不仅彰显了诗人渊博的学识,也使得诗的主题更加厚重。中间部分提到的“中宵甘澍均丰浸”,生动地描绘了甘雨滋润大地的场景,象征着上天的恩惠,使人倍感欣喜。
而后“销去骄阳为瑞重”,既表明了阳光的消退,也隐喻着良好的时运即将降临,给人以美好的希望。最后两句则反映了诗人对道德理想的追求与传播,表现了他作为一位士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整首诗通过自然现象与人文情怀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少皞九秋当季月:描绘了明亮的秋月,传达出清澈宁静的季节氛围。
- 成汤六祷动灵心:提到成汤的祈雨,表达了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渴望。
- 中宵甘澍均丰浸:甘雨滋润大地,形象生动,表现了秋季的丰盈与生命的滋养。
- 尽日层云结远阴:白天云彩重重,暗示天气的变化与丰收的预兆。
- 销去骄阳为瑞重:阳光消退,象征着丰盈与希望的到来。
- 招来嘉应感人深:美好的应答,表达人们对自然恩惠的感激。
- 侧身修道殊千古:追求道德理想,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 仍叔焉能播德音:以叔向作为榜样,强调传播美德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甘澍”比喻为滋润万物的雨水,增强了诗的意象。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象征:骄阳、甘雨等自然现象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与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季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激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同时,诗人将个人的修身与社会的道德责任结合,传达了他的理想追求,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月:象征着丰收与宁静的季节。
- 甘雨:代表着自然的恩泽,寓意着生活的滋养。
- 骄阳:象征着挑战与苦难的时期。
- 层云:暗示着变化和希望的来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成汤”是哪个朝代的君主?
- A) 周朝
- B) 商朝
- C) 汉朝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甘澍”指的是__。
-
判断题:整首诗表达了对丰收的期盼和对道德的追求。 (对/错)
答案:
- B) 商朝
- 甘美的雨水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李白的《夜泊牛津》对比,李白在诗中表达了个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但夏竦更注重对社会责任和道德理想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倾向于个人的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