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蝉 其一》

时间: 2025-01-26 00:40:51

为爱清秋白露时,满腔积绪向谁披。

乍依红叶任舒卷,长噪碧云远险夷。

残月晓风偏入梦,登山临水倍堪思。

不须切切频相告,自有知音过子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为爱清秋白露时,
满腔积绪向谁披。
乍依红叶任舒卷,
长噪碧云远险夷。
残月晓风偏入梦,
登山临水倍堪思。
不须切切频相告,
自有知音过子期。

白话文翻译:

为了爱那清凉的秋季与白露时节,
满腔的思绪又向谁倾诉呢?
偶尔依偎在红叶中任其舒展与卷曲,
在碧云之上长声鸣叫,远离险境与平坦。
残月与清晨的微风偏偏闯入梦中,
登山临水使我更加思绪万千。
不需要频频地相互告知,
自然会有知音像子期那样来临。

注释:

  • 清秋:指的是清爽的秋天。
  • 白露: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九月初,天气转凉,露水增多。
  • 积绪:指积累的情感或思绪。
  • 乍依红叶:指偶尔依靠在红色的秋叶上,表现出对秋天的依恋。
  • 碧云:指晴空中的白云。
  • 残月:指清晨残留的月亮。
  • 晓风:指清晨的风。
  • 知音:比喻能够理解自己的人,出自《庄子·外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今摄,明代诗人,擅长诗歌创作,风格清新脱俗。作品多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哲思。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清秋的时节,诗人感受到季节变迁带来的情感波动,借景抒情,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知音的渴望。

诗歌鉴赏:

《秋蝉 其一》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诗人在清秋之时,面对自然的美景,心中不禁涌起满腔情绪。诗的开头通过“为爱清秋白露时”,引入了秋天的清凉意境,给人以清新感受。在这个时节,诗人感到一种孤独与无奈,思绪满怀却无处倾诉。接下来的“乍依红叶任舒卷”,描绘了诗人偶尔依偎在秋叶之中,似乎在追寻一种归属感与寄托。长声鸣叫的声音则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呐喊与渴望。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残月晓风”引入梦境,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思考。登高望远的意象,增添了诗的深度,使人感受到思绪的广阔与无尽。最后一句“不须切切频相告,自有知音过子期”,传达了一种深厚的友谊与默契,诗人相信总会有能够理解自己的人出现,正如古代音乐家伯牙与子期的友谊一般。整首诗通过优雅的意象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际关系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为爱清秋白露时:表明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尤其是白露时的清新气候。
    2. 满腔积绪向谁披: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积累,却无处倾诉。
    3. 乍依红叶任舒卷:偶尔依偎在红叶中,表现出一种随意与放松。
    4. 长噪碧云远险夷:在高空中鸣叫,象征着诗人对自由与无拘束的向往。
    5. 残月晓风偏入梦:清晨的景象与梦境交织,显示出思绪的复杂。
    6. 登山临水倍堪思:在山水之间,诗人更能感受到思考的深度。
    7. 不须切切频相告,自有知音过子期:强调了懂得彼此的默契,无需多言。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知音”比喻理解自己的人,增强了情感表达。
    • 拟人:将自然景物拟人化,使诗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残月晓风”与“登山临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秋天的热爱、对孤独情感的反思以及对知音的期待,展现了一种深邃的人生哲理与自然的和谐。

意象分析:

  • 秋天:象征着成熟与收获,同时也暗示着生命的流逝。
  • 红叶:代表着生命的美丽与短暂,秋天的红叶是生命的最后辉煌。
  • 残月:寓意着未完成的心愿与对过去的追忆。
  • 碧云:象征着自由与飘逸,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哪个季节的喜爱?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诗中提到“知音”指的是?

    • A. 不认识的人
    • B. 能理解自己的人
    • C. 朋友
    • D. 亲人
  3. 诗的最后一句强调了什么?

    • A. 要频频相告
    • B. 自有理解的人出现
    • C. 孤独的感觉
    • D. 自然的美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抒发思乡情,情感深沉,背景与人际关系相似。
  • 李白《静夜思》:也表达了对月亮的思考,但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思乡情。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全集》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