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交订湖山久,今添离别情。
赓诗写愁怨,把酒话平生。
摩像佛无量,抽身子独清。
虚心敢师竹,滕雪我毋争。
白话文翻译:
交往于湖山之间已久,如今更添离别的情感。
写诗以抒发心中的愁怨,举杯谈论一生的经历。
如同摩挲佛像般无量的慈悲,我独自清净地抽身而出。
虚心向竹子学习,面对风雪我不再争斗。
注释:
- 交订:交往、相知。
- 湖山:指自然景色,象征友谊的环境。
- 赓诗:继续作诗,诗歌的创作。
- 愁怨:忧伤和怨恨的情感。
- 摩像:抚摸佛像,表示对佛的敬仰。
- 无量:无穷无尽,形容佛的慈悲。
- 抽身:离开,退出。
- 虚心:谦逊,愿意学习。
- 敢师竹:敢于向竹子学习,竹子象征坚韧和谦虚。
- 滕雪:迎接风雪,表示不怕困难。
典故解析:
- 佛无量:源自佛教思想,佛的慈悲和智慧无穷无尽。
- 竹:象征品德高尚,竹子直而不屈,寓意坚韧不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丁上左(近代)是我国近现代著名诗人,活跃于清末民初。他的诗风受传统文化影响,注重抒情和意境的表达,常以自然为背景,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与朋友的离别之际所作,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以及离别的愁苦。诗中通过自然意象和佛教意象,传达出深厚的情感和哲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首句“交订湖山久”道出了诗人与友人相识相知的深厚情谊,随着离别的临近,情感愈加深沉。接下来的“赓诗写愁怨,把酒话平生”则显示出诗人在离别时借酒浇愁,回忆往昔的情景与友人分享,体现了人际关系中情感的复杂与多元。
“摩像佛无量,抽身子独清”用佛教意象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境,当面对离别之际的愁苦时,诗人选择了内心的宁静与清净。最后一句“虚心敢师竹,滕雪我毋争”则表现了诗人对竹子的赞美与学习,竹子象征着坚韧与谦逊,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态度:面对困境,不争不抢,保持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次分明,既有对友谊的珍惜,也有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交订湖山久:描绘了与友人交往的悠久历史,湖山的意象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
- 今添离别情:随着离别临近,情感愈加深重,反映出人际关系的珍贵。
- 赓诗写愁怨:通过作诗来表达内心的愁苦,显示出诗人情感的细腻。
- 把酒话平生:以酒为媒介,回忆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 摩像佛无量:借用佛教意象,传达出一种超脱的心态。
- 抽身子独清:表示自我反思,选择一种清净的生活方式。
- 虚心敢师竹:向竹子学习,强调谦逊与坚韧的品质。
- 滕雪我毋争:面对风雪的挑战,选择不争的态度,展现出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摩像佛无量”比喻内心的慈悲与清净。
- 对仗:整首诗在对仗上工整,如“交订湖山久,今添离别情”。
- 意象:运用湖山、佛、竹等意象,增加诗的层次感与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对离别的伤感,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诗人在离别之际,选择以酒和诗来抒发情感,并通过对竹子的赞美,传达出一种谦逊和坚韧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湖山:象征友谊的环境,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
- 佛:象征慈悲和智慧,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 竹:象征坚韧与谦逊,是诗人向往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湖山”最能代表什么?
- A. 离别的情感
- B. 友谊的环境
- C. 诗人的心境
- D. 自然景观
-
“摩像佛无量”中“无量”指的是什么?
- A. 友情的深厚
- B. 佛的慈悲与智慧
- C. 诗人的情感
- D. 自然的美丽
-
诗中提到的“竹”象征着什么?
- A. 坚韧与谦逊
- B. 美丽与优雅
- C. 快乐与幸福
- D. 自由与奔放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表达离别的情感。
- 《离骚》 by 屈原:对离别与愁苦的深情描绘。
诗词对比:
- 《送别》 by 王之涣:同样表达离别的情感,通过自然意象展现诗人的情感。
- 《静夜思》 by 李白:在孤独中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本诗的离别情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离别与思乡的诗歌》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和龙丁留别诗韵即以赠行》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