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七首 其四》
时间: 2025-01-27 03:22: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夜何皛皛,中庭积繁霜。
天风下河汉,万里流玉光。
羽衣四三人,各乘白凤凰。
笙响发空际,游云高驰翔。
无缘执霞佩,揽结双明珰。
愿托月中桂,终古有馀芳。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夜晚,庭院里积满了厚厚的霜。
天上的风吹过银河,万里之遥都流淌着玉光。
四、三个人身着羽衣,各自骑乘着白色凤凰。
笙声在空中响起,游云在高空中遨游飞翔。
无缘拥有霞光的佩饰,无法相拥那双明亮的珰。
希望能够寄托于月中的桂树,永远留存那芬芳。
注释:
- 皛皛:意为明亮、清晰,形容寒夜的光明。
- 繁霜:指霜雪多,形容寒冷的夜晚。
- 河汉:即银河,古代对银河的称呼。
- 玉光:形容清冷、明亮的光辉。
- 羽衣:轻盈的衣服,常用来形容神仙或仙女的装束。
- 凤凰:传说中的神鸟,象征高贵与美丽。
- 笙:一种古乐器,这里指发出的音乐声。
- 霞佩:用彩霞装饰的佩饰,象征美好而珍贵的事物。
- 桂:指桂树,象征长寿和芬芳。
典故解析:
- 月中桂:古代文人常将桂树与月亮相联系,象征着清雅和高洁的情操。桂树在中秋节时尤为重要,因传说嫦娥在月中栖息于桂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翥(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仕途坎坷,作品多反映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诗风清新、优雅,常常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杂诗七首》是张翥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他的作品常常受到政治动荡和个人遭遇的影响。这首诗可能是在寒冷的夜晚,诗人感受到孤独与渴望的情感,借助瑰丽的意象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杂诗七首 其四》描绘了一幅清冷而美丽的画面,诗人透过寒冷的夜晚,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开头的“寒夜何皛皛”直接引入了寒冷的主题,紧接着描绘了庭院中积霜的情景,展示了自然的冷酷与美丽。接下来的“天风下河汉,万里流玉光”则将视野拓展至天空,银河的流动与玉光的闪烁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似乎在描绘一个神话般的场景。
诗中“羽衣四三人,各乘白凤凰”营造出一种仙境的氛围,仿佛诗人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然而,随后的“无缘执霞佩,揽结双明珰”则透露了诗人的失落与无奈,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却无法实现的苦涩情感。最后一句“愿托月中桂,终古有馀芳”则寓意着希望与追求,象征着诗人对永恒与美好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展现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对现实无奈的对比,体现了深邃的哲思和强烈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夜何皛皛:描述寒冷的夜晚,意在营造清冷的氛围。
- 中庭积繁霜:描写庭院的霜雪,增强寒冷的意境。
- 天风下河汉:将视野延展到天空,描绘银河的壮丽。
- 万里流玉光:形容银河流淌的光辉,增添神秘感。
- 羽衣四三人:引入仙人形象,表现出非凡的境界。
- 各乘白凤凰:白凤凰象征高贵与美好,渲染了优雅的意象。
- 笙响发空际:音乐声回荡在空中,增添了动感和灵动。
- 游云高驰翔:形象地描绘云的飘逸,营造出自由自在的感觉。
- 无缘执霞佩: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却无法实现的遗憾。
- 揽结双明珰:想要拥抱璀璨的事物,体现出内心的追求。
- 愿托月中桂:寄托对理想与永恒的愿望。
- 终古有馀芳:希望留存心中的芬芳,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银河比作流玉光,形象而生动。
- 对仗:如“寒夜”“繁霜”,“天风”“河汉”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桂树象征美好与长久,凤凰象征高贵与理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透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出诗人深邃的哲思和强烈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夜:象征孤独与冷清。
- 霜:代表寒冷与清澈,隐含自然的美。
- 银河:象征浩瀚的宇宙与理想的远方。
- 白凤凰:象征美好与尊贵,体现诗人的理想。
- 桂树:象征长久与芬芳,寄托理想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寒夜”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温暖
- B. 清冷
- C. 喧闹
- D. 幸福
-
“羽衣四三人”中的“四三人”指的是:
- A. 四个人
- B. 三个人
- C. 四或三个人
- D. 以上都不对
-
诗中提到的“桂树”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美好与长久
- C. 变幻无常
- D. 凶险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
- 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描绘了月光和孤独的情感,但更多的是对自我内心的抒发。
- 苏轼《水调歌头》:则通过月亮表达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情感更加深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元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