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先人有夙训,闻在幼壮时。
岂意衰暮日,乃复新验之。
茫茫上天理,讵可私臆知。
百年大化中,流浪从推移。
信彼杞忧者,徒为众所嗤。
白话文翻译:
先辈曾有教诲,我在年轻时就听说过。
谁曾想到在衰老的暮年,竟又重新经历了这些教诲。
浩渺无边的天理,岂是个人所能揣测的?
在百年的大变革中,浪潮不断地推移。
相信那些杞人忧天的人,最终只会被众人嘲笑。
注释:
- 夙训:早先的教导。
- 衰暮日:衰老的晚年。
- 茫茫:浩大无边的样子。
- 杞忧:比喻无谓的担忧。
- 众所嗤:众人所嘲笑的意思。
典故解析: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原指杞国有人担忧天会塌下来,表现出无谓的忧虑。此处用来形容那些无端担忧的人,表示对无意义的担忧的讽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翥,元代诗人,生于元代盛期,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的变迁与个人的感悟,风格自由奔放,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变革频繁之际,诗人以个人的经历与感悟对社会的变迁进行思考,表达了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诗歌鉴赏:
《杂诗七首 其一》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对先辈教诲的回忆,展现出对人生、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开篇提到“先人有夙训”,这既是对传统智慧的尊重,也暗示了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领悟与领受。随着时间的推移,衰老的到来让他重新审视这些教诲,体现了人生的循环与反思。
“茫茫上天理,讵可私臆知”一句,强调了自然法则的浩瀚无边,个人的理解与认知是有限的,暗示了对自我认知的谦卑。这种对天理的敬畏与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人类知识的局限性的深刻洞察。
最后两句则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认为在大变革的时代中,那些无谓的忧虑只会成为众人的笑柄,带有对时局的无奈与讽刺。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与深邃的哲理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先人有夙训:强调传统的智慧和经验。
- 岂意衰暮日:意外在老年时期重新体会到这些教训。
- 茫茫上天理:自然法则的复杂与浩瀚,个体难以完全理解。
- 百年大化中:社会的巨大变革,对个体的影响深远。
- 信彼杞忧者:对无意义忧虑的讽刺,反映对社会的观察。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杞忧”比喻无谓的担忧。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反思人生与社会变迁,强调传统智慧的重要性,批判无谓的忧虑。
意象分析:
- 先人:象征智慧与传统。
- 衰暮日: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上天理:自然法则,象征无限与不可知。
- 流浪:比喻社会变迁中的无奈与漂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杞忧”指的是什么? A. 无谓的担忧
B. 有意义的忧虑
C. 对未来的期待
D. 人生的感悟 -
诗人对“先人有夙训”的态度是?
A. 反对传统
B. 尊重与反思
C. 完全否定
D. 盲目崇拜 -
诗中“茫茫上天理”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无知
B. 对人生的感悟
C. 对天理的敬畏
D. 对社会的批判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反映人生短暂与社会变迁的感慨。
- 《夜泊牛津》——李白:表达对人生旅途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张翥的《杂诗七首其一》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主题上都涉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社会变迁与传统教诲的关系,而后者则更多地展现了个体在自然中的孤独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张翥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