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七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3:37: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叔子邻家儿,探环记前身。
次律求师后,一悟了宿因。
我亦清源洞,蜕骨岩下人。
误堕声利区,驱驰丧其真。
所以付樽酒,都忘贱与贫。
惜无还丹术,高举遗世尘。
悠悠笙鹤期,旷望三山津。
白话文翻译
邻居的孩子,探讨了环的来源。
在次律的求教后,悟到了宿世的因缘。
我也是清源洞中的人,像是蜕变的蝉一般。
误入了声名与利益的区域,追逐中失去了真我。
因此我把酒杯奉上,忘却了贫贱的生活。
可惜没有长生不老的法术,想要超脱世俗的尘埃。
悠悠的笙声与鹤鸣,远望那三山水津。
注释
- 叔子:指的是侄子、外甥。
- 探环:探索环的来源,环指的是某种事物的本源或循环。
- 宿因:前世的因缘,指今生的遭遇与过往的关系。
- 清源洞:象征清净的源头,表示一种追求清净的心境。
- 蜕骨:指蜕变,像蝉蜕皮一样,暗示重生或新生。
- 声利:声望与利益,指世俗的名利。
- 樽酒:酒杯,象征饮酒消愁。
- 还丹术:指长生不老的炼丹术。
- 笙鹤:笙是一种乐器,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长寿与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翥是元代著名的诗人,字君实,号松溪。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不仅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元代文人的典雅与深邃。
创作背景
《杂诗七首 其二》是在元代社会动荡、经济困窘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表达对世俗名利的厌倦,以及对清净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士人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平易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追求真理的渴望。开头以“叔子邻家儿”引入,展现出一种生活的细腻与亲近,紧接着转向自我反省,揭示了人生的宿因与追求。诗中“误堕声利区,驱驰丧其真”一句,深刻地道出追逐名利的代价,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接下来的“所以付樽酒,都忘贱与贫”则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的无奈与释然,他选择用酒来忘却现实中的贫贱,似乎是对命运的妥协。最后几句“惜无还丹术,高举遗世尘”则透露出诗人对长生、超脱的向往与无奈,体现了对尘世的超越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上表现出清新脱俗的风格,蕴含了深厚的哲理,令人深思。诗人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与内心的反思,展现了一个寻求真理和超脱的灵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普遍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叔子邻家儿,探环记前身。:借助邻居的孩子,暗示对探究本源的思考。
- 次律求师后,一悟了宿因。:求教后,体悟到人生的因果关系。
- 我亦清源洞,蜕骨岩下人。:自比为清源洞中的人,象征着追求内心的清净。
- 误堕声利区,驱驰丧其真。:对世俗名利的追逐反映了内心的迷失。
- 所以付樽酒,都忘贱与贫。:借酒消愁,体现对生活困境的无奈。
- 惜无还丹术,高举遗世尘。:渴望超脱尘世的纷扰,表达对长生的向往。
- 悠悠笙鹤期,旷望三山津。:对未来理想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蜕骨岩下人”,比喻重生后的追求。
- 对仗:如“声利区”与“贱与贫”,形成鲜明对比。
- 排比:通过对比不同的生活状态,增强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思人生的追求,揭示名利与真实自我的矛盾。诗人通过对自我的追寻与反思,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对超脱尘世纷扰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叔子:象征年轻生命的探索与继承。
- 清源洞: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清净。
- 樽酒:象征逃避现实的手段。
- 还丹术:象征对超脱和长生的追求。
- 三山津:象征理想的归宿与平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声利”指的是什么? a) 声望与利益
b) 声音与力量
c) 声音与音乐
答案:a -
诗人希望超脱的是什么? a) 贫困
b) 世俗名利
c) 自然
答案:b -
“蜕骨岩下人”中的“蜕骨”主要象征什么? a) 重生与改变
b) 失去与绝望
c) 年龄的增长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张翥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内心的反思与超脱,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放与洒脱的生活态度。两首诗都表达了对酒的看法,但出发点和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个体体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元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