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御製看毛诗诗三章二章十二句一章八句》
时间: 2025-01-10 21:52: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御製看毛诗诗三章二章十二句一章八句
温柔之教,政治之源。
瞽能诵兮可以谏,士不学兮无以言。
盖成衰之所系,故讽谕之攸存。
惟圣心兮垂思,永大庇兮元元。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温柔的教化是政治的根源。
盲人能够吟诵古诗就可以进行劝谏,而士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发言。
国家的兴衰与此密切相关,因此劝谏和警示的意义尤为重要。
惟有圣明的心必定要深思熟虑,才能永远庇护众生。
注释:
字词注释:
- 温柔之教:指温和而有教化作用的教育方式。
- 瞽:盲人。
- 谏:劝谏,提出忠告。
- 士不学:士人如果不学习。
- 盖:表原因,意为“因为”。
- 成衰:国家的兴衰,成与衰。
- 讽谕:劝诫和警示。
- 惟圣心:惟有圣明的心。
- 垂思:深思熟虑。
- 永大庇:永远给予庇护。
典故解析:
“毛诗”即《诗经》,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许多劝诫和教化的内容。诗中提到的“温柔之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士人对政治、教育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字景升,号干庵,宋代诗人,著名的文学家。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议论和抒情结合的方式表达对社会和政治的看法。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时期,诗人借古诗所传达的教化思想,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关注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经典《毛诗》的引述,讨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诗的开头强调了“温柔之教”的重要性,提示我们,温和的教育可以滋润心灵,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环境。接着,诗人指出,盲人都能诵读古诗而提出劝谏,士人若不学习则无法发声,这一对比引发人们对士人责任感的反思。诗的最后两句,强调了“圣心”的重要性,只有圣明的治理者才能对国家施以长久的庇护,展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整首诗意蕴深厚,既有对教育的赞美,也有对士人责任的呼唤,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这种关怀不仅仅是对当下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体现了诗人希望通过教育提升士人素质,从而实现理想政治的愿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温柔之教,政治之源:教育的温和方式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所在。
- 瞽能诵兮可以谏:即使是盲人也能吟诵古诗,说明教育的普及性。
- 士不学兮无以言:士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有发言权,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 盖成衰之所系:国家的兴衰与教育和士人的学习密切相关。
- 故讽谕之攸存:因此劝诫和警示的意义十分重要。
- 惟圣心兮垂思:只有圣明的领导者需要深思熟虑。
- 永大庇兮元元:只有这样,才能长期庇护人民。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温柔之教,政治之源”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将教育比作政治的根源,强调其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教育的重大意义,倡导士人学习的重要性,以期改善社会政治,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刻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温柔:象征教育的方式,传达出包容与和谐的理念。
- 瞽:象征一种无知或缺失,提醒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 圣心:象征明智和仁爱的领导者,期望能有这样的治理者出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温柔之教”指的是什么?
- A. 严厉的教育
- B. 温和的教育
- C. 无教育
- D. 体罚教育
-
诗中“士不学兮无以言”的意思是?
- A. 士人不学习就能够发言
- B. 士人必须学习才能有发言权
- C. 士人不需要学习
- D. 士人的发言没有意义
-
诗人希望通过什么来达到理想政治?
- A. 暴力
- B. 教育
- C. 统治
- D. 战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同样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 《登高》 by 杜甫:反映了对国家和百姓深切的关怀。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李白强调个人的豪情壮志,而夏竦则关注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主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毛诗正义》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文学史》
- 《诗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