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黄学师之崖州》
时间: 2025-02-04 15:41: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黄学师之崖州
珠崖今复见苏湖,
五指排空接帝都。
琼海宗风归叔度,
岭南文学羡番禺。
一盘苜蓿留青署,
十载寒毡割郡符。
此去莫嫌方外僻,
天涯有路到天衢。
白话文翻译:
今我在珠崖,重新看到了苏湖的美景,
五指山高耸入云,直通帝都。
琼海的宗风仿佛又回到了叔度的时代,
岭南的文化让人羡慕番禺的繁华。
一盘苜蓿留在青翠的书斋,
十年寒窗苦读,换得了郡符。
这次出行不要嫌弃偏僻的地方,
天涯海角也能通向繁华的大道。
注释:
- 珠崖:指的是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与苏湖相对。
- 苏湖:指的是江苏和湖州地区,盛产美景和文化。
- 五指:指的是五指山,位于海南岛,是一座著名的山脉。
- 帝都:指的是北京,明清时期的都城。
- 琼海:指海南的琼海市,因其美丽的海岸和文化而闻名。
- 叔度:指的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 番禺:指的是广州的一个古名,著名的文化和商业中心。
- 苜蓿:一种草本植物,常用于饲料,象征着乡园的宁静。
- 寒毡:指的是寒冷的地方用的毡子,暗指艰苦的读书生活。
- 郡符:指的是地方官职的证书,象征着官职的获得。
- 方外:指的是世俗之外的地方。
- 天衢:指的是通向繁华之地的道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捷,明代诗人,生于学术和文化氛围浓厚的时代。他的诗歌风格温文尔雅,常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相结合,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送别黄学师前往崖州的情境,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交流和对地方文学的认可。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开篇便以“珠崖今复见苏湖”引入,显示出珠崖的美丽与苏湖的对比,象征着两地文化的交融和历史的延续。接着提到的“五指排空接帝都”,不仅描绘了壮丽的山景,也隐含了对理想和目标的追求。
诗中“琼海宗风归叔度”一句,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显示了诗人对文学和文化的重视。接下来“岭南文学羡番禺”则展现了岭南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表达了对地方文学繁荣的赞美。
后半部分则是对个人经历的反思,提到“一盘苜蓿留青署”,象征着宁静的学术生活,而“十载寒毡割郡符”则表现出诗人经过不懈努力获得的成就。最后一句“此去莫嫌方外僻,天涯有路到天衢”,表达了对未来的鼓励和对理想的追求,无论去往何处,前方都有光明的道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珠崖今复见苏湖:表达对美丽景色的再现与欣赏。
- 五指排空接帝都:描绘山脉的雄伟,暗示着与中心文明的链接。
- 琼海宗风归叔度:对历史文学的追溯,表现文化的传承。
- 岭南文学羡番禺:对地方文化的赞美,展现地域文化自信。
- 一盘苜蓿留青署:象征着学术的安宁与清幽。
- 十载寒毡割郡符:刻画个人的努力与成就。
- 此去莫嫌方外僻:鼓励朋友走出舒适区,拓展视野。
- 天涯有路到天衢:传达希望与前行的信念。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在音韵上和结构上均有明显的对称美,特别是在开头和结尾的呼应上。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结合,形成强烈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对美景的留恋、对文化传承的赞美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珠崖:象征美好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底蕴。
- 苏湖:代表繁荣的文化与人文景观。
- 五指山:象征高耸的理想与追求。
- 琼海、番禺:展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 苜蓿:象征宁静的学术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珠崖”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海南
- B. 江苏
- C. 北京
- D. 广州
-
“寒毡”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温暖
- B. 学术生活的艰辛
- C. 旅行的舒适
- D. 友情的温暖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绝望
- B. 希望与勇气
- C. 怀旧
- D. 忧伤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y 王勃
诗词对比: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同样表达对友人的送别,但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是送别诗,讲述了友人前途的希望,与吴捷的作品有着相似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词典》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