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枣花西院。弄语闲莺燕。已是闻声情不浅。况道恁时相见。尊前别有风流。三生同梦扬州。剪取吴淞江水,输他一段凝眸。
白话文翻译:
在西院的枣花旁,闲聊着黄莺与燕子,早就听闻那声音,情意绵绵。更何况在这样的时刻相见,酒杯前更是风流无限。曾经三生三世的梦中,都在扬州。剪下吴淞江的水,送给他一段凝望的情思。
注释:
- 枣花:枣树的花,象征着春天和美好的时光。
- 弄语:玩弄言语,指轻松的谈话。
- 情不浅:感情深厚。
- 况道恁时相见:更何况在这样的时刻相见,强调相遇的珍贵。
- 尊前:酒杯前,表示饮酒的场合。
- 风流:风雅的情致,指洒脱、潇洒的情感。
- 三生同梦:三生三世的梦,表达对过去情感的追忆。
- 吴淞江水:指吴淞江的水,象征着深厚的情感和思念。
典故解析:
- 扬州:古代著名的繁华城市,以其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文化而著称。
- 三生三世:源于佛教和道教的轮回思想,意味着经历了多个生世的情感纠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方恪,清代著名词人,以其精致的词风和清新典雅的风格而闻名。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人间情感,传达出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哲思。
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清代的某个春日,正值花开时节,诗人或许在某个雅集上,借酒抒怀,感慨人生与情感的交织。
诗歌鉴赏:
《清平乐》是一首充满春日气息的词作,诗中通过描绘西院的枣花、黄莺和燕子,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词人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头的“枣花西院”便引入了一个静谧的场景,彰显出生活的惬意与闲适。接着,词人提到“弄语闲莺燕”,闲适的语气中透出一丝调侃和轻松,仿佛在与自然对话,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全词情感流动,尤其在“已是闻声情不浅”一句中,表达了对声音的深刻感受,情感的深厚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恋人、朋友的思念和向往。尤其在“尊前别有风流”中,酒杯的相对,增添了几分情意与浪漫。
最后的“剪取吴淞江水,输他一段凝眸”,则将思念的情感升华,象征着深厚的情谊和永恒的眷恋,宛如江水般绵延不绝,给人以深深的感动。整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情感的珍视,展现了清代词人的风雅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枣花西院:描绘了一个春意盎然的场景,西院的枣花盛开,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 弄语闲莺燕:呈现出一种轻松的氛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对话。
- 已是闻声情不浅:说明早已对这种情感有所感知,情感深厚。
- 况道恁时相见:强调在此时此刻的相遇是多么珍贵。
- 尊前别有风流:酒杯前的情景,展示了风流的洒脱与情趣。
- 三生同梦扬州: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情感的深厚。
- 剪取吴淞江水,输他一段凝眸:以江水作为寄托,象征着不变的思念与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作江水,流淌不息。
- 拟人:黄莺与燕子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增添了生动性。
- 对仗:词句之间的对称,使得整首词更加工整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春日美景的赞美,以及对珍贵情感的追忆与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枣花: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 莺燕: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江水:象征着深厚的情感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词中提到的“枣花”象征什么? A. 生命的活力
B. 伤感的情绪
C. 忧伤的回忆
D. 暴风骤雨 -
“三生同梦”中的“三生”是指哪种哲学思想? A. 道教
B. 佛教
C. 儒教
D. 玄学 -
“剪取吴淞江水”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思念
C. 绝望
D. 快乐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陈方恪的词更为婉约,李清照则多了一分忧伤和思念。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情感,但风格与情绪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唐宋词简明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