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句风师挟帝令》
时间: 2025-04-28 01:48: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残句风师挟帝令
风师挟帝令,号呼肆徂征。
云师畏推逐,蓄意不敢争。
雨师旷厥官,所苟朝夕生。
帝眷一夕回,旱识旦暮行。
翻然沛膏泽,夜半来无声。
青秧发广亩,白水涵孤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力量的变化,以及雨水对农田的滋润。风神接受帝王的旨令,呼喊着向外征兆;云神因恐惧而被驱逐,心中虽然有意,却不敢反抗。雨神虽然官职高,但只能在日常中苟且度日。帝王在某个夜晚眷顾大地,旱象似乎也对日夜的变化了如指掌。突然间,雨水如甘霖般降临,夜半时分悄然无声。青色的秧苗在广阔的田地中茁壮成长,而白色的水流则滋润着孤独的城市。
注释
字词注释:
- 风师:指掌管风的神灵。
- 挟帝令:挟持帝王的命令,意指风神执行天命。
- 云师:指掌管云的神灵。
- 雨师:指掌管雨的神灵。
- 旱识:旱象识得。
- 沛膏泽:翻然降下丰沛的雨水。
- 青秧:指青色的稻秧。
- 白水:指白色的水流,象征雨水或河流。
典故解析:
- 诗中所提到的风师、云师、雨师等,源于古代对自然现象的神化,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敬与畏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词作均有很高的成就,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关注社会民生,作品风格多样。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苏轼被贬时期,心中充满了对自然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借助自然的变化抒发个人的感慨,反映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残句风师挟帝令》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风、云、雨等自然现象,表现了自然界的神秘与力量。开篇用“风师挟帝令”引入,暗示自然界的力量是受到神灵的掌控。接着,诗人通过“云师畏推逐,蓄意不敢争”表达了云的无奈与屈服,展现了自然力量之间的关系。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雨神的回归,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与生命的重生。尤其是“翻然沛膏泽,夜半来无声”一句,展现了雨水悄然降临的神奇,仿佛是大自然的恩赐。最后以“青秧发广亩,白水涵孤城”总结,描绘了生命的繁荣与城市的孤寂,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深思。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优美的自然景象,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与自然的哲学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师挟帝令,号呼肆徂征。
风神接受帝王的命令,呼喊着向外征兆,表现出自然力量的威严。 -
云师畏推逐,蓄意不敢争。
云神因恐惧而被驱逐,内心虽有想法,却不敢反抗,展现了自然界的无奈。 -
雨师旷厥官,所苟朝夕生。
雨神虽官职高贵,却只能在日常中苟且度日,表现出一种无力感。 -
帝眷一夕回,旱识旦暮行。
帝王在某个夜晚眷顾大地,旱象似乎对日夜的变化了如指掌,暗示着命运的轮回。 -
翻然沛膏泽,夜半来无声。
突然降下丰沛的雨水,夜半时分悄然无声,表现出自然的神秘和恩惠。 -
青秧发广亩,白水涵孤城。
青色的秧苗在广阔的田地中茁壮成长,白色的水流滋润着孤独的城市,形成鲜明对比。
修辞手法:
- 拟人:通过将自然现象如风、云、雨赋予人性,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神灵的行为,反映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对大自然的敬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师:象征自然的力量与规则。
- 云师:代表变化与不安。
- 雨师:象征生命的滋润与希望。
- 青秧:象征生命的成长与希望。
- 白水:象征生命的滋养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自然神灵包括哪些?
A. 风师 B. 火师 C. 云师 D. 雨师
答案:A, C, D -
填空题:诗中“翻然沛膏泽,____来无声”缺少的字是?
答案:夜半 -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无畏和对生命的漠然。
答案: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苏轼 vs. 李白:苏轼的作品更关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常常蕴含哲学思考;而李白的作品则更多地体现了个人情感与豪放的个性,注重抒情。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苏轼著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现代诗词研究所编
- 《宋代文学史》 - 学术出版社
以上内容为《残句风师挟帝令》的详细解析与赏析,希望能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