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行》
时间: 2025-01-10 22:02:17意思解释
凉州行
原文展示:
凉州四边沙皓皓,
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
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人家皆已没,
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
一半生男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
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
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
白话文翻译:
凉州四周的沙子皓白,
汉人无人开辟旧日的道路。
边疆的州县尽是胡人,
将军在此又筑起防秋的城池。
万里的人家都已消失,
年年旌节都在西京发出。
很多中国人来这里娶妻,
一半的孩子都以汉语为母语。
蕃人以前不耕种,
如今却学着种稻和黍。
驱羊时也穿上丝绸衣裳,
为了节省毡裘抵御风寒。
养蚕缲茧织成布匹,
怎能将其用作帐篷的旌旗?
城头的山鸡鸣叫声阵阵,
洛阳的每一家都在学习胡乐。
注释:
- 凉州:古代地名,指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是边塞重镇。
- 皓皓:形容沙子洁白。
- 胡兵:指边疆的胡人军队。
- 防秋城:用于防御的城池。
- 旌节:古代的旗帜。
- 蕃人:指外族或少数民族。
- 缲茧:抽丝,缠绕丝绸成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50年,卒年不详。他以边塞诗闻名,作品多描写边疆的风土人情和战争场景,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唐代,正值唐朝对外征战频繁的时期,边疆地区的汉族与胡族的文化交融与冲突,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及其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
诗歌鉴赏:
《凉州行》以其鲜明的边塞风情和深沉的历史感,展现了一个战乱频仍的边疆地区的悲凉景象。诗中通过对凉州的沙漠景观的描绘,表现了边疆的荒凉与冷落;汉家无人开旧道,更是突显了人们因战争而离散的无奈与愁苦。诗中提到的胡人和汉人之间的文化交融,显示出历史的复杂性,既有对故土的眷恋,也有对新生活的适应。此外,诗中“年年旌节发西京”一句,表现了对过往繁华的追忆与哀伤。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渗透,展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凉州四边沙皓皓:描绘了凉州的自然景观,沙地的洁白色彩形成了荒凉的视觉效果。
- 汉家无人开旧道:突显了战乱后的冷清,往日繁华的道路如今无人问津。
- 边头州县尽胡兵:展示了边疆已被胡人占领,汉人生活的困境。
- 将军别筑防秋城:将军为了防御而新筑的城池,暗示战争的迫切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凉州的沙子比作皓白,增强了环境的惨淡感。
- 对仗:整首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边疆人民生活困境的同情与对战乱之苦的反思,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文化交融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 沙:象征荒凉与无情。
- 旌节:代表着战争与荣耀的象征。
- 蚕与丝:象征着细腻与生活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凉州行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建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胡兵”指的是哪一类人? A) 汉人
B) 外族士兵
C) 商人
D) 农民 -
“年年旌节发西京”中的“旌节”指的是什么? A) 旗帜
B) 节日
C) 农作物
D) 楼阁
答案: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同样描写边塞生活与战争的悲壮。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表达对历史的感慨与思考。
诗词对比: 王建的《凉州行》与王昌龄的《出塞》均反映了边塞特有的风土人情。王建更注重边疆的生活状态与文化交融,而王昌龄则突显了战争的浩瀚与个人的孤独感。两者在意象与情感基调上虽各有侧重,但都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与对人生命运的关切。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