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宫》

时间: 2025-04-27 05:18:33

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

画阁红楼宫女笑,

玉箫金管路人愁。

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

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阳花木不曾秋,
洛水穿宫处处流。
画阁红楼宫女笑,
玉箫金管路人愁。
幔城入涧橙花发,
玉辇登山桂叶稠。
曾读列仙王母传,
九天未胜此中游。

白话文翻译:

上阳的花木尚未凋零,
洛水在宫中处处流淌。
画阁和红楼里,宫女们欢笑,
而路人却因玉箫金管的乐声而感到忧愁。
幔城的溪涧中橙花盛开,
玉辇登上山去,桂树的叶子繁茂。
我曾读过《列仙王母传》,
但在这儿的游览却胜过九天之游。

注释:

  • 上阳:指上阳宫,位于洛阳,是唐代的皇家园林。
  • 洛水:洛水是流经洛阳的河流,象征着流动和生机。
  • 画阁红楼:指的是宫殿中的装饰华丽的房间。
  • 幔城:指用帷幕装饰的城堡或宫殿。
  • 橙花:春天盛开的花,象征着美好和繁荣。
  • 列仙王母:指的是道教中西王母的传说,代表长生不老和仙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建,唐代诗人,字子安,号天隐,生于公元769年,卒于835年。他以五言诗见长,风格清新婉丽,常描绘风景、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

《上阳宫》创作于唐代盛世时期,表现了诗人对上阳宫的美好景象的赞美,反映出当时的繁华与生机。

诗歌鉴赏:

《上阳宫》是一首描绘唐代皇家园林的诗作,诗中通过生动的景象展现了上阳宫的美丽与活力。首联“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以“花木”和“洛水”的对比,表现了自然的生机与人文的融合。花木未秋,暗示着生命的延续与繁盛;而洛水的流动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变迁。

接着,诗人描绘了宫女的欢笑与路人的愁苦,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出繁华背后隐含的孤独和忧虑。此时的画阁红楼是欢乐的象征,而玉箫金管则引发了路人的愁绪,这种情感的对比使得整首诗更具深度。

后半部分提到的“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则进一步展现了上阳宫的景致,橙花和桂叶的交错,象征着春天的繁荣以及人生的美好,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最后,诗人提及“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珍视,尽管传说中的仙境美好,但在上阳宫的游览体验中,诗人感受到的欢愉与美好更胜一筹,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间美好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上阳花木不曾秋:上阳宫的花木依旧繁盛,象征着生命的顽强。
  2. 洛水穿宫处处流:流淌的洛水象征着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3. 画阁红楼宫女笑:宫女在华丽的宫殿中欢笑,展现出一种生动的景象。
  4. 玉箫金管路人愁:乐声传来,使得路人感到忧愁,表现出一种对比。
  5. 幔城入涧橙花发:幔城中的橙花盛开,象征着春天的美好。
  6. 玉辇登山桂叶稠:华丽的玉辇登山,桂树繁茂,展现出自然的富饶。
  7. 曾读列仙王母传:提到传说中的仙境,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 九天未胜此中游:在现实中体验的快乐胜过传说中的仙境。

修辞手法:

  • 对比:宫女的笑与路人的愁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不同生活状态的感受。
  • 意象:花木、洛水、橙花、桂叶等意象交织,构建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上阳宫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珍视,也反映出繁华背后的孤独与愁苦,展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对比。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木: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繁荣。
  • 洛水:象征着流动与时光的变迁。
  • 宫女:代表着宫廷生活的欢愉与美好。
  • 乐器:如玉箫金管,象征着音乐的魅力和人生的感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上阳宫》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洛水”指的是哪个地方的河流? A. 长江
    B. 黄河
    C. 洛阳

  3.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展现了上阳宫的美丽? A. 雪花与寒风
    B. 花木与洛水
    C. 沙漠与星空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建的《上阳宫》与杜甫的《春望》都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王建更侧重于繁华与生机的表现,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建诗文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