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矣旧邦社屋,不死犹存面目!
蒙耻作遗民,有泪何从恸哭!
从俗!从俗!以是头颅濯濯。
白话文翻译:
这片旧国的社屋早已崩坏,我的身份虽不死却仍旧显现。
我蒙受屈辱成为遗民,泪水从何而来才能痛哭?
随俗而去!随俗而去!因此我的头颅显得光亮。
注释:
- 已矣(yǐ yǐ):表示已经结束或消亡。
- 旧邦社屋:指的是旧国家的社屋,这里象征着国家的衰落与破败。
- 不死犹存面目:即使不死,我仍然活着,面目依旧。
- 蒙耻(méng chǐ):遭受耻辱,感到羞愧。
- 遗民(yí mín):被遗弃的人民,指失去国家的人。
- 恸哭(tòng kū):悲痛欲绝地哭泣。
- 从俗(cóng sú):随波逐流,顺从世俗的潮流。
- 头颅濯濯(zhuó zhuó):头部光亮,隐喻无所拘束或遭受屈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南英,清代诗人,生平资料相对较少,其诗作多表现对国家衰败的痛心与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风格偏向哀婉与沉郁。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朝末年,正值国家动荡,民族危机四伏,诗人以个人的感受反映社会的悲剧与痛苦,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与无奈。
诗歌鉴赏:
《如梦令 自题小照》是一首深情且充满悲愤的作品。诗中借用“旧邦社屋”来象征国家的衰败,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诗的开头以“已矣”二字,直接传达出一种失落感,似乎在宣告旧时代的彻底结束。接着,诗人自我剖析,指出尽管身体尚存,心中却充满了屈辱与悲痛,这种情感通过“蒙耻作遗民”得以升华,诗人将自己比作遗民,反映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沉重,诗人用“有泪何从恸哭”道出了对无助局面的无奈,似乎连哭泣的资格都被剥夺。最后的“从俗!从俗!”不仅是对世俗的叹息,也是一种对自我与环境的放弃,显示出无奈与绝望。诗人通过“头颅濯濯”来象征自己在屈辱中的无所畏惧,却又显得孤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已矣旧邦社屋:表明旧国的毁灭,直接引入主题。
- 不死犹存面目:尽管未死,依然感受到国家的耻辱。
- 蒙耻作遗民:承认自身作为遗民的悲哀。
- 有泪何从恸哭:感叹悲痛无处发泄。
- 从俗!从俗!:对世俗的无奈与屈从。
- 以是头颅濯濯:象征内心的清晰与绝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句子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己比作“遗民”,加深了感情的表达。
- 排比:使用“从俗”重复,强调无奈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国家命运的无奈与悲痛,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深切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旧邦:象征故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
- 社屋:代表着国家的象征性建筑,承载着人民的共同记忆。
- 泪水:表达悲痛与无奈的情感。
- 头颅:象征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与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用哪一词语表达国家的衰落? A. 社屋
B. 面目
C. 头颅 -
“蒙耻作遗民”中的“蒙耻”是什么意思? A. 获得荣耀
B. 遭受耻辱
C. 无所畏惧 -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喜悦
B. 无奈与悲痛
C. 轻松愉快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同样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感慨。
- 《春望》 - 杜甫:反映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虽然是描写自然,但同样透出对人事无常的感慨。
- 《春望》 - 杜甫:对比许南英的悲痛,杜甫的诗同样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情感与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