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巫州荠菜》

时间: 2025-01-23 10:34:46

两京作觔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巫州荠菜
作者: 高力士 〔唐代〕

两京作觔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荠菜在两京(长安和洛阳)被卖得很贵,而在五溪地区却无人去采摘。虽然夷族和夏族的习俗不同,但荠菜的气味和味道却没有改变。


注释:

  • :指一种称量的器具,古代盛米或其他物品用的器具。
  • 五溪:指的是长江流域的五条支流,泛指偏远地区。
  • 夷夏:夷指外族,夏指华夏族,表示不同民族或文化。
  • 气味:指植物的香气和味道。

典故解析:

荠菜是一种常见的野菜,古人视其为春天的美味,常在田间地头生长。这里的“夷夏”提到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共通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力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风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农耕社会,荠菜作为一种野菜,反映了诗人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尤其在春天,农田里的野菜成为人们的重要食品之一。


诗歌鉴赏:

《感巫州荠菜》通过对荠菜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食物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开头的两句强调了荠菜在城市与乡村的不同命运,城市中人们对食材的追求让荠菜变得珍贵,而在乡村却无人问津,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城乡经济的差异,也揭示了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诗中提到的“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体现了作者对事物本质的关注。无论文化如何不同,荠菜的本质和味道始终未变。这句话有着更深层的哲理,暗示着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真理是恒久不变的。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种植物的赞美,更是对生活、文化和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两京作觔卖:表示在长安和洛阳这两大城市,荠菜被人高价出售。
  2. 五溪无人采:而在偏远的五溪地区,没有人去采摘这种野菜,反映了城乡差异。
  3. 夷夏虽有殊:尽管外族和华夏族的饮食习惯各有不同。
  4. 气味都不改:但是荠菜的味道和特性却没有变化,强调了其普遍性。

修辞手法

  • 对比:城市与乡村的荠菜命运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荠菜象征着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荠菜的描绘,反映了城乡差异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思考,强调了事物本质的恒定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荠菜:象征自然的恩赐和生活的简单美好。
  • 两京:代表繁华与喧嚣。
  • 五溪:象征宁静与自然的原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荠菜在何处被高价出售?

    • A. 五溪
    • B. 两京
    • C. 乡村
    • D. 海边
  2. “夷夏虽有殊”中的“夷”指的是?

    • A. 华夏族
    • B. 外族
    • C. 农民
    • D. 商人
  3. 诗中反映了哪种文化现象?

    • A. 文化的同质化
    • B. 城乡经济差异
    • C. 战争的影响
    • D. 诗歌的流派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描写春天的诗,体现对生活的感悟。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表达思乡情怀。

诗词对比: 与高力士的《感巫州荠菜》对比,杜甫在《春望》中同样关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战争与动荡对生活的影响。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诗人都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相关学术论文与评论文章,探讨高力士的作品及其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