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阳春曲》

时间: 2025-04-27 08:33:15

云母空窗晓烟薄,香昏龙气凝辉阁。

霏霏雾雨杏花天,

帘外春威著罗幕。

曲栏伏槛金麒麟,沙苑芳郊连翠茵。

厩马何能啮芳草,路人不敢随流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母空窗晓烟薄,香昏龙气凝辉阁。霏霏雾雨杏花天,帘外春威著罗幕。曲栏伏槛金麒麟,沙苑芳郊连翠茵。厩马何能啮芳草,路人不敢随流尘。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窗外,薄薄的烟雾弥漫,像云母一般透明;傍晚时分,香气四溢,龙气在辉煌的阁楼上凝聚。细雨轻雾中,杏花盛开的春天,帘外春意浓厚,笼罩着华丽的罗幕。曲折的栏杆上伏着金色的麒麟,沙滩和芳香的郊野连接成翠绿的草地。马厩里的马儿怎么能啃食那芬芳的草呢?路人也不敢随意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云母:一种矿物,常用作窗户材料,透明而轻薄。
  • 龙气:象征着好运和吉祥的气息。
  • 霏霏:细小的雨丝或雾气。
  • 杏花:春天开放的花,象征着春天的美好。
  • 罗幕:轻薄的窗帘,通常用来装饰。
  • 麒麟: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祥瑞。

典故解析

  • 龙气:在古代文化中,龙常被视为权力和尊贵的象征,龙气的出现常常预示着吉祥的事情。
  • 金麒麟:麒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瑞兽,寓意着和平与繁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温庭筠(812年-870年),字飞卿,号梦窗,唐代著名诗人和词人,擅长描写美丽的风景和细腻的情感。他的作品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情景交融。

创作背景: 《相和歌辞·阳春曲》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诗人可能受到春天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的影响,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这首《阳春曲》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开篇以“云母空窗晓烟薄”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淡雅,烟雾轻薄如云母,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幽静的氛围。接着“香昏龙气凝辉阁”,通过龙气的描绘,传达了春天的气息与繁华的氛围,令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生机。

“霏霏雾雨杏花天”一句,细腻的描绘春雨中杏花的景象,生动地呈现出春天的色彩与生机。“帘外春威著罗幕”,则将春天的气息与室内的宁静和华丽结合,体现了春天所带来的美好与享受。

整首诗的意象丰富,情感细腻,既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也透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珍惜。通过对春日景象的细致描绘,诗人展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生命的感悟,使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与美好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母空窗晓烟薄”:描绘晨曦时分,窗外的烟雾轻薄如云母,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2. “香昏龙气凝辉阁”:傍晚时分,香气四溢,龙气在辉煌的阁楼上凝聚,暗示着春天带来的富饶与祥瑞。
  3. “霏霏雾雨杏花天”:细雨霏霏,杏花盛开,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4. “帘外春威著罗幕”:春天的气息浓烈,笼罩着华丽的窗帘,感受到春的魅力。
  5. “曲栏伏槛金麒麟”:曲折的栏杆上伏着金色的麒麟,象征着祥瑞与美好。
  6. “沙苑芳郊连翠茵”:芳香的郊野与翠绿的草地相连,展现出春天的生机。
  7. “厩马何能啮芳草”:马厩里的马儿无法啃食芬芳的草,暗示着生命的珍贵与不可得。
  8. “路人不敢随流尘”:路人不敢随意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反映出对自然的敬畏和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母空窗”形象地描绘了窗外的景象。
  • 拟人:如“春威著罗幕”,将春天拟人化,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曲栏伏槛金麒麟”,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珍惜,同时也反映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尊重,传达出一种美好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母:象征纯净与透明。
  • 龙气:象征吉祥与繁荣。
  • 杏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 麒麟:象征祥瑞与和平。
  • 芳草:象征生命的美好与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云母空窗”描绘的是哪一时刻的景象?

    • A. 清晨
    • B. 傍晚
    • C. 正午
    • D. 深夜
  2. 诗中“金麒麟”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祥瑞
    • C. 力量
    • D. 智慧
  3. 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伤
    • B. 失落
    • C. 热爱与珍惜
    • D.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温庭筠的《阳春曲》相比,杜甫的《春望》更加沉重,反映了战乱中的忧国忧民之情;而李白的《将进酒》则表现了对人生的豪情与豁达。两者在情感表达和意象构建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诗人个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温庭筠诗词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