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维舟息行役,霁景近江村。
并起别离恨,似闻歌吹喧。
高林月初上,远水雾犹昏。
王粲平生感,登临几断魂。
白话文翻译:
我在船上停泊,暂时放下了舟行的疲惫,雨后的晴空映照着靠近江边的村庄。
思绪随即涌起离别的愁苦,仿佛听见远处传来的歌声和乐器的喧闹。
高高的树林中,月亮刚刚升起,远处的水面在雾气中依然朦胧。
不禁让我想起王粲,他的生平感慨,我在这里登高望远,心中几度凄凉。
注释:
字词注释:
- 维舟:停靠的小船。
- 息行役:停止舟行的劳累。
- 霁景:雨后晴朗的景象。
- 并起:同时产生。
- 别离恨:离别时的悲伤。
- 歌吹:歌声和乐器声。
- 高林:高大的树林。
- 王粲:王粲,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其诗词感人至深。
典故解析: 王粲是三国时期的诗人,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而闻名。他的生平和作品常常被后人引用,以表达对离别和人生感慨的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温庭筠(812年-870年),字飞卿,唐代诗人,擅长词,风格清新婉约。他的诗词常渗透着对人生的感悟与思索,尤其是在离别、思乡等主题上表现得尤为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旅途中,可能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离别的感慨。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恬静的气氛,呈现了诗人旅途中对故友的思念。开头两句描绘了舟行的场景,既有自然的美景,也暗含了诗人的疲惫与停留。这种闲适的状态与后来的离别愁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情感。
“并起别离恨”一句直接点明主题,表现了离别时心中涌起的悲伤。这种情感通过“似闻歌吹喧”的描绘更加生动,仿佛诗人在此刻不仅在感受自然的宁静,还在听见那远处的欢声笑语,这种对比让离愁更显沉重。
后两句“高林月初上,远水雾犹昏”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孤独。月亮升起,照耀着高林,而远水在雾中仍显昏暗,仿佛映射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孤寂。
最后一句提到王粲,唤起了古人的感慨,表明诗人与历史的对话,增强了诗歌的深度和厚度。整首诗在清新秀丽的自然描写中,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情感真挚而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维舟息行役:诗人停留在小舟上,放下舟行的疲惫,表达了旅途的劳累。
- 霁景近江村:雨后晴朗的景象映照着靠近江边的村庄,展现了自然的清新美丽。
- 并起别离恨:思念之情随之而起,引发对离别的痛苦感受。
- 似闻歌吹喧:仿佛听到远处的歌声和乐器声,表明诗人内心的复杂感情。
- 高林月初上:在高大的树林间,月亮刚刚升起,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孤独。
- 远水雾犹昏:远处水面在雾中显得朦胧,暗示着诗人内心的迷茫。
- 王粲平生感:提到王粲,表达对古人感慨的共鸣,增强了诗的历史深度。
- 登临几断魂:登高望远,心中感慨颇多,暗示了诗人对人生的反思与感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远水雾犹昏”将水面与诗人心境相联系。
- 对仗:如“高林月初上,远水雾犹昏”,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象征:月亮、雾气象征着思念与迷茫。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离别的伤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对过往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舟:象征旅途与人生的漂泊。
- 江村:代表着归属感与故乡的情怀。
- 月:象征思念与孤独。
- 雾:暗示迷茫与不确定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维舟息行役”意指什么? A. 船行迅速
B. 停止舟行的疲惫
C. 船只失事 -
诗中提到的“王粲”是谁? A. 唐代诗人
B. 三国时期的文学家
C. 隋朝的文人 -
诗歌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喜悦
B. 忧伤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温庭筠的这首诗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在月亮意象的运用上有相似之处,但温庭筠更侧重于对离别的感慨,而李白则表现出对自由与孤独的追求,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温庭筠诗词研究》
- 《王粲与东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