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传·湖上》
时间: 2025-05-16 20:20: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河传·湖上
温庭筠 〔唐代〕
湖上。闲望。雨萧萧。烟浦花桥路遥。谢娘翠蛾愁不销。终朝。梦魂迷晚潮。荡子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语空肠断。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
白话文翻译
在湖上,我悠闲地眺望,细雨如丝飘洒。烟雾弥漫的水边,花桥遥遥相连。谢娘的翠眉愁苦依旧,始终难以消散。整天都在梦中迷失,仿佛潮水渐渐退去。游子在天涯漂泊,归家的船只却远在天边。春天已经很晚,莺鸟的歌声令人肠断。若耶溪的水向西流去,柳堤上却听不到马嘶声。
注释
- 谢娘:指的是美丽的女子,可能是诗人心中所爱的女子。
- 翠蛾:形容女子的眉毛如绿翅般美丽。
- 梦魂迷晚潮:形容梦境中迷失,像潮水一样模糊不清。
- 荡子:指漂泊在外的游子。
- 莺语空肠断:莺鸟的鸣叫让人感到心痛,形容离别之苦。
- 若耶溪:指的是若耶溪流,可能是指一种地方或意象。
- 柳堤:指柳树成行的堤岸,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温庭筠(812年-866年),字飞卿,号青雀山人,唐代著名诗人和词人。其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清丽的词句著称,尤其在词的创作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温庭筠的诗歌常常描写离愁别绪,情感真挚,富有音乐感。
创作背景
《河传·湖上》创作于唐代,正值温庭筠在诗词创作的巅峰时期。此时社会动荡,诗人常因政治原因而感到离愁,故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对离别的痛苦之情。
诗歌鉴赏
《河传·湖上》是一首充满抒情色彩的诗作,诗人在湖上闲适地望着雨中的景色,勾起了对恋人的思念。诗的开头以“湖上。闲望。雨萧萧。”拉开了全诗的序幕,给人以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气氛。雨水的滴落,恰似诗人内心的愁绪,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烟浦花桥路遥”的描写,展现了水边的美丽景色,同时也暗含了距离的遥远与心中的孤独。“谢娘翠蛾愁不销”,谢娘的愁苦与诗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浓厚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在节奏上流畅而富有韵律感,诗人通过“梦魂迷晚潮”与“荡子天涯归棹远”的对比,表现出对游子归来的渴望与无奈。最后,诗人以“春已晚。莺语空肠断”总结了情感的悲伤,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湖上。闲望。雨萧萧。
描述在湖上悠闲地观望,细雨飘洒,营造出一种宁静又略显忧愁的氛围。 -
烟浦花桥路遥。
诗人通过描绘水边的烟雾与花桥,表达了距离的遥远和对美好景象的向往。 -
谢娘翠蛾愁不销。
谢娘的美丽与愁苦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对她的深切思念。 -
终朝。梦魂迷晚潮。
整天在梦中迷失,像潮水一般无所依归,表现出内心的迷茫与失落。 -
荡子天涯归棹远。
漂泊在外的游子,归来的船只却遥不可及,传达出对归家的渴望与无奈。 -
春已晚。莺语空肠断。
春天已经很晚,莺鸟的歌声令人感到心痛,暗示了离别的苦楚。 -
若耶溪,溪水西。
指出具体的地理位置,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 -
柳堤。不闻郎马嘶。
柳堤的静谧与寂静,表现出对恋人未归的惆怅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梦魂迷晚潮”,比喻内心的迷茫与失落。
- 拟人:如“莺语空肠断”,赋予莺鸟的鸣叫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对离别的痛苦,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传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与对春天的惋惜,体现了人们在面对离别时的无奈与悲伤。
意象分析
- 湖:象征宁静与思考的空间,承载着诗人的情感。
- 雨:代表忧愁与离别的情绪,增添了诗歌的氛围。
- 谢娘:美的象征,代表着诗人对爱情的渴望。
- 莺鸟:象征春天与离别,增添了诗中的悲伤情感。
- 若耶溪:具体的地理意象,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谢娘”指的是:
A. 美丽的女子
B. 诗人的母亲
C. 自然景物 -
“春已晚”的意思是:
A. 春天已经过去
B. 春天刚开始
C. 春天依然美好 -
“荡子天涯归棹远”中,“荡子”指的是:
A. 忧愁的人
B. 漂泊在外的游子
C. 忘记过往的人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描写孤独与思念。
- 杜甫《春望》:表现对国家的忧虑与对春天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温庭筠《河传·湖上》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两者均描绘了离愁别绪,但温庭筠更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而李商隐则通过夜雨增添了深沉的思念。温庭筠的语言更为清丽,而李商隐则显得更加含蓄与深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温庭筠诗词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