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边词二首》

时间: 2025-04-27 11:50:12

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箭利弓调四镇兵,蕃人不敢近东行。

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穷边词二首
将军作镇古汧州,
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
行人不信是边头。

箭利弓调四镇兵,
蕃人不敢近东行。
沿边千里浑无事,
唯见平安火入城。


白话文翻译

将军驻守在古老的汧州,水流肥腻,山光明媚,春意正浓。宁静的夜晚,城中乐声悠扬,行人们难以相信这里竟是边疆。
箭矢锋利,弓弦调得紧,四镇的军队准备就绪,敌人不敢轻易向东进攻。沿着边境千里之地,几乎没有战事,唯见城里安宁的火光升腾。


注释

字词注释

  • 汧州:古地名,今陕西省境内,因其地势险要而设防。
  • 水腻:形容水流丰富而肥沃,暗示环境优美。
  • 丝管:指乐器,常用于形容音乐之声。
  • 行人不信:行人对此感到不可思议。
  • 蕃人:指边境少数民族或敌人。
  • 平安火入城:形容城内的安宁与和平。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写边境的安定与将军的威武,表现了唐代边疆的繁荣与安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唐代诗人,字子文,生于公元780年,卒于公元842年。曾任职于地方,诗风平实,擅长描写边塞风光与民生疾苦,侧重表现宁静与安详的氛围。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盛世,边疆相对安宁的时期,表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珍视与赞美,反映了边境地区的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


诗歌鉴赏

《穷边词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边疆的安宁与将军的守卫。首联以“将军作镇古汧州”开篇,直接点出主题,将边境的防守与美丽自然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饶的氛围。接着,通过“清夜满城丝管散”的描写,展示了夜晚城中乐声的悠扬,这种和谐的场景让人难以相信自己身处边陲,显示了诗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下联则通过“箭利弓调四镇兵”来强调将军的威武和军队的备战状态,暗示边疆虽然美好,但依然要保持警觉。最后一句“唯见平安火入城”进一步强调了和平的可贵,传达出对边疆安宁的珍视。整首诗在对比中显现出诗人的深情厚谊,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对国家和平的期盼,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与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将军作镇古汧州:将军驻守在古老的汧州,显示出边防的紧张与重要。
  • 水腻山春节气柔:描绘了美丽的自然环境,水流丰盈,春气温柔,暗示边疆的富饶。
  • 清夜满城丝管散:夜晚,城中乐声四散,描绘出欢乐的场景。
  • 行人不信是边头:行人看到这幅画面感到不可思议,突显边疆的安宁。
  • 箭利弓调四镇兵:将军调动四镇的军队,准备严阵以待,显示出防备的必要性。
  • 蕃人不敢近东行: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体现了边防的稳固。
  • 沿边千里浑无事:长长的边境线都显得平静,无战事发生。
  • 唯见平安火入城:唯独看见城中升起的安宁之火,象征着和平的生活。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如“箭利弓调”和“蕃人不敢近东行”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出诗人对边疆安宁生活的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将军及其军队守护家园的敬意,反映了和平与安定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将军:象征着防御与安全。
  • 丝管:象征着文化与艺术,代表生活的美好。
  • :象征着战争与防备。
  • :象征着温暖与安宁,暗示生活的幸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谁?
    A. 白居易
    B. 姚合
    C. 王维
    D. 杜甫

  2. “沿边千里浑无事”是什么意思?
    A. 战事频繁
    B. 边境平静无事
    C. 军队防备严密
    D. 诗人忧国忧民

  3. 诗中提到的“蕃人”指的是?
    A. 和平的居民
    B. 边境的敌人
    C. 文人墨客
    D. 迁徙的商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写边疆风光,表达对国家的热爱。
  • 柳宗元《江雪》:描绘了寒冷边境的孤寂与美感。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较,姚合的《穷边词》更强调边境的安宁与美好,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战乱带来的苦痛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两者在主题与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