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士作大方无隅二首》

时间: 2025-01-26 23:45:30

举世游方内,规规臆见拘。

惟其全体大,所以四隅无。

矩絜岂能尽,轨同安有殊。

其崖谁见者,何岸可登乎。

固异管窥智,宁如斗绝区。

彼哉露圭角,毋乃小人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举世游方内,规规臆见拘。
惟其全体大,所以四隅无。
矩絜岂能尽,轨同安有殊。
其崖谁见者,何岸可登乎。
固异管窥智,宁如斗绝区。
彼哉露圭角,毋乃小人儒。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这个世界上,大家都在局限于一种狭隘的见解,因而变得拘泥不化。唯有大气磅礴的整体,才使得它的四隅都没有限制。尺规能否测量尽一切,轨道又岂能有不同?那崖边的景象谁能看见,哪一岸的风光又可攀登?固然不同于管中窥天的狭隘见识,宁愿在广阔的天地中寻找真正的智慧。那露出边角的,难道不是小人和儒者的局限?

注释

  • 游方:指四处游荡,形容心境浮动。
  • 规规:指拘泥、墨守成规的样子。
  • 四隅:指事物的边角,象征局限性。
  • 矩绳:指工匠使用的工具,象征量度和规则。
  • 管窥:比喻见识狭隘,仅从小处观察。
  • 露圭角:指小人或儒者所拥有的狭隘见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玉峰,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兼具豪放与细腻,常常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同时,他是理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强调理智与道德的结合。

创作背景

《学进士作大方无隅二首》创作于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与对社会现象的反思成为诗歌的重要主题。诗中表达了对狭隘见解的不满,提倡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胸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拘泥”和“广阔”的意象,揭示了作者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开篇以“举世游方内”描绘了一个被局限的世界,接着用“惟其全体大,所以四隅无”强调了大气磅礴的整体观念,表明只要心中有大义,就能超越狭隘的局限。后面几句通过对比尺规、轨道等具体的工具,进一步探讨了知识与智慧的局限性,反映了作者对传统知识的批判。

整首诗结构紧凑,层层递进,情感深沉而又理智。刘克庄不仅表达了对小人儒者的批评,更通过对“管窥”的反思,展现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倡导人们应有更为宽广的胸襟和见识,去迎接复杂多变的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句1:强调了当今世界的狭隘和局限。
  • 句2:通过“全体大”来提出一种超越局限的视角。
  • 句3:用尺规来象征知识的有限性,暗示不能完全理解事物。
  • 句4:提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真正的智慧之路。
  • 句5:重申了与小人儒者的不同,表明追求广阔视野的重要性。
  • 句6:最后以小人儒者为例,批判其狭隘的见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管窥”比喻小视角的局限。
  • 对仗:整首诗运用了对仗手法,使语言更加工整。
  • 反问:通过反问增强了诗的思考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提倡宽广的视野与深邃的智慧,反对狭隘的见解,鼓励人们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游方:象征心灵的漂泊和不安。
  • 四隅:象征局限性和狭隘的视野。
  • 管窥:比喻狭隘的见解和思维。
  • 斗绝区:象征狭隘的思维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四隅”象征着什么?
    A. 自由 B. 局限 C. 知识 D. 大气

  2. 诗人批评的对象是哪个群体?
    A. 小人和儒者 B. 诗人自己 C. 政府 D. 商人

  3. “管窥”一词的含义是:
    A. 宽广的视野 B. 狭隘的见解 C. 深邃的智慧 D. 传统的知识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秋夕》 杜甫
  • 《将进酒》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刘克庄的诗更注重思想的深度与哲理的探讨,李白则更多表现出一种豪放的个性和对人生的洒脱态度。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刘克庄及其 contemporaries 的作品。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提供古诗词的背景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