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海珠寺》

时间: 2025-01-11 17:11:33

何年栖觉树,此地傲沧波。

三悟超空界,群生溺爱河。

石龙馀赞叹,瑶岛谩经过。

何似心珠妙,圆明照大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海珠寺
何年栖觉树,此地傲沧波。
三悟超空界,群生溺爱河。
石龙馀赞叹,瑶岛谩经过。
何似心珠妙,圆明照大罗。

白话文翻译:

这棵觉树是什么时候栖息在这里的呢?在这里傲然挺立于波涛之中。三次领悟超越空界,众生却沉溺于爱的河流。石龙仍然在赞叹,瑶岛也只是随意经过。何必与心中的珍珠相比,圆明的光辉照耀着大罗天。

注释:

  • 栖觉树:指的是一种象征觉悟的树,常用于佛教中,象征着智慧。
  • 傲沧波:形容树木傲然挺立于波涛之上,表现出一种坚定的姿态。
  • 三悟:指的是佛教的三种领悟,象征着对真理的领悟。
  • 爱河:比喻世俗的情感纠葛和迷恋。
  • 石龙:可能指代某种古老的传说或寓意,象征着坚定不移。
  • 瑶岛: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着理想与超脱。
  • 心珠:比喻内心的智慧或真理。
  • 圆明:形容光辉照耀,象征着智慧的明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绍裘,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在诗歌创作上有着独特的风格,擅长描绘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游海珠寺》创作于梁绍裘游览海珠寺期间,寺庙的环境和佛教思想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命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游海珠寺》是一首以游寺为背景,融入了深厚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智慧和情感的感悟。开头的“何年栖觉树”引发读者对时间的思考,暗示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接下来的“傲沧波”则展示了自然的壮丽与坚定。

诗中“群生溺爱河”体现了人们在情感上的挣扎,反映了人类普遍的迷惘与追求。对比之下,石龙的赞叹与瑶岛的经过则象征着一种超然的态度,强调了对世俗的超脱。结尾处的“何似心珠妙”则是对内心智慧的推崇,使得整首诗在思考与感悟中达到高潮。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深入探讨了人类情感与智慧的关系,展现了梁绍裘独特的哲理思辨与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年栖觉树:引出时间与空间的哲学思考,质疑觉悟之树的历史与意义。
  2. 此地傲沧波:强调自然力量与坚定态度的对比。
  3. 三悟超空界:表明对真理的多次领悟,反映出一种追求智慧的精神。
  4. 群生溺爱河:揭示人类在情感上迷失的状态,带有悲观色彩。
  5. 石龙馀赞叹:象征着永恒与不变的赞美,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敬畏。
  6. 瑶岛谩经过:暗示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强调随意与偶然。
  7. 何似心珠妙:将内心的智慧与外在的自然进行比较,突显内心的珍贵。
  8. 圆明照大罗:结尾以光明象征智慧,强调内心的真实光辉。

修辞手法:

  • 比喻:觉树、爱河等具象化的比喻,传达深刻的哲理。
  • 对仗:诗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象征:石龙、瑶岛等意象象征着理想与超然的境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类在追求智慧与情感纠葛中的矛盾,表达了对内心智慧的珍视与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觉树:象征觉悟与智慧。
  • 沧波:象征自然的力量与不可控。
  • 爱河:象征情感的迷失与纠结。
  • 心珠:象征内心的智慧与真理。
  • 圆明:象征智慧的光辉与明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觉树”象征什么? A. 时间
    B. 智慧
    C. 情感
    D. 自然

  2. “群生溺爱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状态? A. 幸福
    B. 迷失
    C. 超脱
    D. 智慧

  3. 诗的最后一句强调了什么? A. 物质
    B. 音乐
    C. 内心智慧
    D. 自然景观

答案:

  1. B. 智慧
  2. B. 迷失
  3. C. 内心智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by 李白
  • 《静夜思》 by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较,两首诗都强调自然景观与内心的哲理思考,但王维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超然与宁静,而梁绍裘则融合了对情感的反思与哲学的探讨。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明代诗人研究》
  • 《诗经与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