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
作者: 戴延介 〔清代〕
碧云盼断。梦绕芦花岸。
已是愁如江水漫。飞起一行筝雁。
旧欢新恨图成。更怜我我卿卿。
瘦尽一枝梧叶,不曾减却秋声。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青碧的云彩欲断,梦境萦绕在芦花的岸边。
如今的愁苦如江水般漫延,忽然飞起一行雁群。
旧日的欢愉与新的怨恨交织成画,只更怜我与卿之间的情意。
尽管一枝梧桐已经瘦尽了叶子,却依然没有减弱秋天的声音。
注释:
字词注释:
- 碧云盼断:期待着青碧的云彩断开,表达一种期盼与失落的情感。
- 梦绕芦花岸:梦境萦绕于芦苇花边的河岸,隐喻对往昔的怀念。
- 愁如江水漫:愁苦像江水一样漫延,无尽无休。
- 筝雁:指一种雁类,象征着远行和别离。
- 旧欢新恨图成:旧日的欢笑与新的怨恨交织成画面,形象地描绘了复杂的情感。
- 瘦尽一枝梧叶:梧桐树的叶子已然凋零,象征着孤独与凋零的季节。
- 秋声:秋天的声响,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典故解析:
“梧叶”常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古人常以梧桐寄情,诗中多次出现,表达对情感的深刻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延介,清代诗人,生于明末,生活在清初,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抒发个人情感与社会感慨。他的作品常常融入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具有鲜明的个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动荡的清代,诗人借助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愁苦和对过往的追忆,反映了清初社会动荡对人们情感的影响。
诗歌鉴赏:
《清平乐》是戴延介的一首经典词作,展现了诗人对过往情感的深刻反思与感怀。诗的开头,"碧云盼断"描绘了一幅宁静但带有期待的画面,青碧的云彩似乎预示着诗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感。然而,紧接着的“梦绕芦花岸”则暗示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不舍。芦花岸边的梦境,映衬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愁如江水漫”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愁苦的无尽与蔓延,江水的浩浩荡荡正如诗人心中涌动的情感。接下来的“飞起一行筝雁”更是将思念与别离的主题推向高潮,雁群的飞起象征着离别和对往事的追忆。
“旧欢新恨图成”一句,则反映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往昔的欢愉与现今的怨恨交织在一起,令人感慨。最后的“瘦尽一枝梧叶,不曾减却秋声”,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与孤寂,尽管叶子已经凋零,但秋天的声音却依旧存在,仿佛在叙说着无尽的情感与思念。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眷恋与对现实的无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碧云盼断:青碧的云彩仿佛在期待着什么,暗示一种期待与失落的情感。
- 梦绕芦花岸:梦境围绕在芦花盛开的河岸,象征着对过往的怀念。
- 已是愁如江水漫:愁苦如江水一般漫延,表达内心的无尽烦恼。
- 飞起一行筝雁:一行雁群飞起,象征着别离和思念。
- 旧欢新恨图成:旧日的欢愉与新的怨恨交织,展现情感的复杂性。
- 更怜我我卿卿:对彼此的情感更加怜惜,展现亲密关系。
- 瘦尽一枝梧叶:一枝梧桐树已经瘦尽了叶子,暗示孤独与凋零。
- 不曾减却秋声:尽管叶子凋零,秋天的声音依然存在,象征着时间与生命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愁苦比喻为“江水”,形象生动。
- 拟人: “碧云盼断”赋予了云彩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 “旧欢新恨”形成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突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往情感的深切怀念与对现实孤独的感慨,描绘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情感变化,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云:象征期待与希望。
- 芦花:象征柔美与脆弱,寓意往昔的美好。
- 江水:象征愁苦的无尽。
- 筝雁:象征离别与思念。
- 梧叶:象征孤独与凋零。
- 秋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碧云盼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与失落
B. 高兴与快乐
C. 忧伤与愤怒
答案:A -
“梦绕芦花岸”中的“芦花”象征着什么?
A. 生命
B. 忘却
C. 过往的美好
答案:C -
诗中“愁如江水漫”意在表达什么?
A. 愁苦的无尽与蔓延
B. 生活的幸福
C. 友情的长久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往事的思念与情感的纠葛。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描绘爱恋与离别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强调享乐与及时行乐的态度,与戴延介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思念之情,但更侧重于家国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解读》
以上资料将帮助深入理解古诗词的魅力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