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和熊叔雅四咏·石峰春霭
原文展示:
寒山远欲无,春在冥蒙处。何如扫浮阴,尽放焦嶢露。
白话文翻译:
寒冷的山峦似乎遥不可及,春天却隐藏在朦胧的雾霭之中。不如去扫除这些浮沉的阴霾,尽情展现那焦嶢上的露珠。
注释:
- 寒山:指寒冷的山,象征着孤寂和寒冷的环境。
- 欲无:似乎没有的样子,表现出山的遥远和空旷。
- 冥蒙:形容雾气迷蒙、朦胧,春天似乎隐藏在其中。
- 浮阴:指浮动的阴霾,可能是指云雾或阴影。
- 焦嶢:指焦灼的山峰或峭壁,象征着高耸的景象。
- 露:晨露,象征着清新和生命的气息。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春在冥蒙处”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的春天虽然不明显,但却在潜移默化中滋养万物,反映出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字德升,号幼昇,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诗人意在描绘自然界中的春天景象,同时传达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背景可能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变迁及个人的心境有关。
诗歌鉴赏:
《石峰春霭》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深刻意境的诗作。诗的开头“寒山远欲无”以寒山的形象引入,营造出一种遥远、空旷的氛围,给人一种孤寂的感受。这种寒冷的感觉与后面要表达的春天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出春天的隐秘与乍现。接着,“春在冥蒙处”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隐匿,似乎在提醒读者,春天并不总是明朗的,它也可能隐藏在朦胧的雾霭之中。
诗的后半部分,“何如扫浮阴,尽放焦嶢露”,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诗人提议去扫除那些浮动的阴霾,让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得以显现。这里的“焦嶢露”不仅指露珠的清新,还有一种对生命的畅想与期待。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思考与追求,既有对自然的热爱,又有对生命的感悟,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深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山远欲无:寒冷的山显得遥远,仿佛在召唤着人们去探寻。
- 春在冥蒙处:春天的气息悄然存在,但却被迷雾笼罩,难以捉摸。
- 何如扫浮阴:不如去清扫那些漂浮的阴霾,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尽放焦嶢露:让山峰上的露珠尽情展现,象征着清新与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一种隐秘的存在,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生命的感悟,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山:象征孤独与寒冷,代表一种内心的寂寞。
- 春:象征生命、希望与新生,带来温暖与生机。
- 浮阴:代表阻碍与困扰,暗示生活中的困境。
- 焦嶢露: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清新,代表着希望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寒山远欲无”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 A. 寂静与遥远
- B. 热闹与欢快
- C. 暖和与明亮
-
“春在冥蒙处”中“冥蒙”指的是什么?
- A. 明亮的春天
- B. 朦胧的雾霭
- C. 寒冷的冬天
-
诗中提到的“浮阴”指的是什么?
- A. 天空的阳光
- B. 漂浮的阴霾
- C. 盛开的花朵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终南山》:同样描绘自然景象,传达出孤独与对自然的向往。
- 杜甫《春望》:在描写春天的同时,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前途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词的详细解读与分析。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美学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