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进堂》

时间: 2024-09-19 21:48:16

茅宇净扫地,竹炉深炷香。

一枝藤倚壁,六尺簟敷床。

门掩人声寂,帘垂昼景长。

跏趺便终夕,端不负兹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茅宇净扫地,竹炉深炷香。
一枝藤倚壁,六尺簟敷床。
门掩人声寂,帘垂昼景长。
跏趺便终夕,端不负兹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宁静的居住环境:茅草屋里刚刚打扫过,竹制的炉子里香火浓郁,墙边倚着一根藤条,床上铺着六尺长的竹席。门关上了,外面的人声静悄,窗帘垂下,白昼的景色显得悠长。作者盘腿坐在这里,打算一直待到夜晚,心中感到这间堂屋并没有辜负自己的期望。

注释:

  • 茅宇:用茅草搭建的房屋,表示简朴的居所。
  • 净扫:形容清扫得很干净。
  • 竹炉:用竹子做的炉子,体现了自然和朴素。
  • 深炷香:香火燃烧得很浓。
  • :藤条,常用作家具或装饰,表示闲适。
  • 六尺簟:六尺长的竹席,象征着居住的舒适。
  • 跏趺:盘腿坐的姿势,通常与修行有关。
  • 兹堂:这里的堂屋,指代居住的空间。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其中所表现的隐逸生活和清静环境,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及隐士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诗中所营造的宁静氛围,令人联想到陶渊明等隐士的生活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曾几,宋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宁静的午后,作者独自在家中品香思考时写就,反映了他对简单生活的珍视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坐进堂》以清新的语言和宁静的意境展现了一个理想的隐逸生活场景。诗的开头,作者通过“茅宇净扫地,竹炉深炷香”描绘出一个干净整洁的居所,瞬间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竹炉的炉香,仿佛是生活中一丝淡淡的愉悦,渗透在每一个角落,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接下来的“一枝藤倚壁,六尺簟敷床”,则将空间的布局及其雅致细腻地展现出来。藤条的倚靠让人感受到一种闲适,六尺竹席则是生活的实用与舒适的结合。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形成了一个温暖而又充满生机的生活空间。

“门掩人声寂,帘垂昼景长”一句,将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透过门窗感受着外面的世界,而选择将自己封闭在这片宁静之中,似乎是在追求一种内心的安宁。最后“跏趺便终夕,端不负兹堂”则展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坚定态度,虽是宁静的独处,却充满了对生活的满足与热爱。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清幽的意境,展现了隐逸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简朴生活的向往与执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茅宇净扫地:描述了环境的整洁。
    2. 竹炉深炷香:强调了香气的浓郁,增添了家的温馨。
    3. 一枝藤倚壁:藤条的倚靠体现了闲适的生活状态。
    4. 六尺簟敷床:长竹席让人感到舒适。
    5. 门掩人声寂: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比。
    6. 帘垂昼景长:描绘了悠长的白昼景象。
    7. 跏趺便终夕:描绘了作者安静的坐姿,预示着将持续这个状态。
    8. 端不负兹堂:表达了对这间屋子的满意与珍惜。
  • 修辞手法

    1. 对仗:如“茅宇净扫地,竹炉深炷香”,前后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2. 意象:使用“藤”、“竹”、“香”等意象,传达出自然的生机与生活的芬芳。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反映了作者对简朴而美好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 茅宇:象征自然、质朴的生活方式。
  • 竹炉:代表着温暖与舒适的家庭氛围。
  • :象征闲适与自在。
  • :竹席象征着生活的实用与亲近自然。
  • :象征着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竹炉深炷香”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伤
    • B. 温暖与舒适
    • C. 喧嚣
  2. “门掩人声寂”中的“寂”字,意指:

    • A. 热闹
    • B. 安静
    • C. 迷茫
  3. 诗人选择在这间堂屋中长时间呆着,主要是因为:

    • A. 工作
    • B. 追求宁静
    • C. 玩耍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表达隐逸生活的理想。
  • 王维《鹿柴》:同样表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 曾几的《坐进堂》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均展现了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曾几侧重于日常生活的细腻场景,而陶渊明则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全书》
  • 现代相关研究论文与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