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何晋之直阁》

时间: 2025-04-29 04:32:56

别来不寄一行书,贝叶琅函想自娱。

喜得直庐新内阁,梦成同舍旧东都。

绝知笔底鶱腾在,未省体中安隐无。

见说闽山小儿子,夤缘即罢数趋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何晋之直阁
曾几

别来不寄一行书,
贝叶琅函想自娱。
喜得直庐新内阁,
梦成同舍旧东都。
绝知笔底鶱腾在,
未省体中安隐无。
见说闽山小儿子,
夤缘即罢数趋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心。自从分别后,始终没有收到一封信,手中的贝叶书信令我自得其乐。欣喜于新建的直阁,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的东都。笔下的文字宛如飞翔的灵动,心中却未曾平静安宁。听说闽山的孩子,虽有缘分却又频频游走于角落,未能尽兴。

注释

  • 贝叶琅函:古代用贝叶制作的书信,形状如函,含有书信内容,象征着书信的珍贵。
  • 直庐:指的是建造精良的房屋,可能是作者对友人新居的赞美。
  • 东都:指的是古都洛阳,代表着美好的回忆和往昔的情谊。
  • 绝知:理解深刻,领悟到某种境界。
  • 鶱腾:比喻文字的生动,表达诗人对书写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字子悦,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作品多关注友谊、思念等主题,风格清新自然,常用生动的意象表达内心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与友人何晋的分别后,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新居的祝贺,反映了当时文人之间的交往与情谊。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的思念与祝贺,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友情的珍视。诗的开头两句,表达了对友人音信全无的失落,不仅仅是对书信的渴望,更是对友人情谊的深切期盼。接下来提到的“喜得直庐新内阁”,则是对友人新居的赞美,显示了作者对于友人生活的关心与祝福。

“梦成同舍旧东都”一句,渗透出对往昔时光的怀念,仿佛在重温与友人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同时,诗中提到“绝知笔底鶱腾在,未省体中安隐无”,展现了诗人对写作的热爱与追求,但内心却难以平静,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友人情感的复杂交织。

最后提到的“见说闽山小儿子”,可能是对友人家庭的关心,显示出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和对家庭的关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友情的重视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别来不寄一行书:自从你我分别后,一直没有收到你的来信。
  2. 贝叶琅函想自娱:我手中的贝叶书信让我感到自得其乐。
  3. 喜得直庐新内阁:我很高兴你有了新居,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4. 梦成同舍旧东都:我梦回到我们曾在东都的共同生活。
  5. 绝知笔底鶱腾在:我在书写时感受到灵动的文字。
  6. 未省体中安隐无:但内心却未能找到宁静与安宁。
  7. 见说闽山小儿子:听说你在闽山的儿子。
  8. 夤缘即罢数趋隅:虽有缘分,却常常游走在边缘。

修辞手法

  • 比喻:“笔底鶱腾”将书写的灵动比喻成飞翔的鸟,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使得诗句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深厚的友情与对生活的思考,诗人虽有对友人新居的祝福,但内心却因思念而难以安宁,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贝叶:象征着书信与交流,承载着友谊的纽带。
  • 直庐: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与美好的未来。
  • 东都:代表着美好的回忆与昔日的情谊。
  • :象征着创作与表达,体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贝叶琅函”象征什么? A. 友情
    B. 书信
    C. 思念
    D. 梦想

  2. “喜得直庐新内阁”中的“直庐”指什么? A. 新房
    B. 学校
    C. 书房
    D. 花园

  3. 诗中提到的“东都”是指哪个地方? A. 北京
    B. 洛阳
    C. 南京
    D. 杭州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曾几与李白的诗歌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李白的作品更倾向于豪放与奔放,而曾几则体现了细腻与温婉的情感,展现了不同的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曾几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