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富阳道中二首 其一
作者: 孙觌 〔宋代〕
渺渺行云幔,溶溶曳水衣。
雷翻巢堕乳,风落网粘飞。
独拄青藜杖,来推白板扉。
平生丘壑趣,漂泊寸心违。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飘渺的云彩如轻纱般笼罩,水面上荡漾着如衣裳般的波纹。雷声震动,使得鸟巢坠落,风吹来,网子粘住了飞鸟。我独自拄着青色的藜杖,推开那扇白色的板门。平生我对山川的趣味,却与我漂泊不定的内心相悖。
注释
- 渺渺:形容轻柔飘渺的样子。
- 行云幔:云彩像幔帐一样。
- 溶溶: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 雷翻:雷声震动。
- 巢堕乳:鸟巢坠落,可能指小鸟刚出生。
- 青藜杖:青色的杖,象征独行的诗人。
- 白板扉:白色的门,可能象征着一种纯洁或新的开始。
- 丘壑趣:对山川的情趣。
- 漂泊寸心违:内心的漂泊与追求的山水情趣相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觌,字子期,号澹斋,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主要活动于富阳一带。他的诗词以清丽见长,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及抒发个人情感,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诗人壮年,心中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交织在一起。富阳地处水乡,山川秀丽,诗人可能在游览此地时,感受到内心的矛盾与漂泊。
诗歌鉴赏
这首《富阳道中二首 其一》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自然景色中的所思所感。开头两句通过对行云和水波的描绘,营造了一种轻柔而又灵动的自然氛围,诗人似乎在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到了一种宁静与美好。然而,随着“雷翻巢堕乳,风落网粘飞”的描写,突如其来的雷声和风的侵袭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安与动荡,仿佛自然的宁静瞬间被打破,生灵的安宁被威胁。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层次,也让人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的“独拄青藜杖,来推白板扉”则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与追求。他独自一人,手持青杖,似乎在探寻某种未知的境界。这里的“白板扉”象征着一种新的可能与希望,然而“平生丘壑趣,漂泊寸心违”则表达了他内心的矛盾:对山川的热爱与漂泊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唏嘘。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宋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渺渺行云幔:描绘了天空中轻柔的云彩,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 溶溶曳水衣:水面波光粼粼,像是在轻轻摇曳的衣裳,表现了水的柔美。
- 雷翻巢堕乳:雷声轰鸣,鸟巢被震落,暗示自然的力量之大。
- 风落网粘飞:风吹来,使得飞鸟被网粘住,表现了风的突然与不可抗拒。
- 独拄青藜杖:诗人独自拄着杖,显得孤独。
- 来推白板扉:推开门,象征着对新境界的向往。
- 平生丘壑趣:一生对山水的热爱。
- 漂泊寸心违:内心的漂泊与对安宁的渴望相违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比作幔,水波比作衣裳,形象生动。
- 对仗:如“雷翻巢堕乳”和“风落网粘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力量以人性,如“雷翻”的表现。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反映了一个在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灵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行云:象征自由与飘逸。
- 水衣:象征柔性与流动。
- 雷与风:象征自然的力量与不可控。
- 青藜杖:象征诗人的孤独与追求。
- 白板扉:象征新的希望与机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青藜杖”象征什么? A. 诗人的孤独
B. 自然的力量
C. 旅行的疲惫 -
“雷翻巢堕乳”中的“巢”指的是什么? A. 鸟巢
B. 房屋
C. 生命的开始 -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如何? A. 排斥
B. 热爱
C. 无所谓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 《山中问答》 -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同样描绘自然,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生命的渴望。
- 《山中问答》:同样表达对山水的热爱,然而更加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反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