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闾丘宿松》
时间: 2025-01-26 02:27: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闾丘宿松
作者:李白
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
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
偶来拂衣去,谁测主人情。
夫子理宿松,浮云知古城。
扫地物莽然,秋来百草生。
飞鸟还旧巢,迁人返躬耕。
何惭宓子贱,不减陶渊明。
吾知千载后,却掩二贤名。
白话文翻译
阮籍担任太守,骑着驴子去东平。
剖竹十天,等到一阵清风吹来,竹子便变得清新。
偶然间我拂袖离去,谁能测量主人的心情呢?
老师在宿松下闲坐,浮云似乎知道古老的城市。
扫地的草木杂乱无章,秋天来临百草又重新生长。
飞鸟返回旧巢,迁移的人们又回到田间耕作。
我何必为宓子贱感到羞愧,自己的名声也不逊色于陶渊明。
我知道千年之后,却仍会掩盖这两位贤者的名字。
注释
- 阮籍: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因其豪放不羁与才情被誉为“阮籍之才”。
- 太守:地方官职,古代县令的上级,负责管理一方。
- 剖竹:指劈开竹子,象征着从事创作或某种事业的艰辛过程。
- 宿松:指宿松这个地方,历史悠久,意指古代的闲适生活。
- 宓子贱:古代隐士,因贫贱而无所事事,但个性洒脱。
-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以隐居生活和田园诗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以豪放的个性和洒脱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由和自然的热爱,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李白游历过程中,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古代文人的敬仰。诗中提到的阮籍、陶渊明,都是他崇拜的对象,反映了他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赠闾丘宿松》是李白对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通过描绘阮籍的生活场景,结合古松、飞鸟等意象,体现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诗中通过对比,强调了与古人相比,自己并不逊色的心态。这不仅展示了李白独特的个性,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感知与反思。
开篇即引入阮籍的形象,给人一种亲切感,似乎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接着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象征着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清新。后半部分则转向对生活的哲思,飞鸟归巢、田园耕作,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生活氛围。
整首诗在结构上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展现了李白对隐士生活和自然的赞美。诗中隐含的对名声与理想的思考,使人深思,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描绘阮籍的身份和出行,表明他与世无争的态度。
- 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比喻创作的辛劳过程,最终获得灵感与清新。
- 偶来拂衣去,谁测主人情:表达对主人的情感理解的无奈与困惑。
- 夫子理宿松,浮云知古城:通过宿松的意象,引发对古代文人的怀念。
- 扫地物莽然,秋来百草生:描绘自然的轮回与生命的再生,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
- 飞鸟还旧巢,迁人返躬耕:生动地描绘了迁徙与归来的主题,呼应隐居生活。
- 何惭宓子贱,不减陶渊明:表达自我认同和对隐者的自豪感。
- 吾知千载后,却掩二贤名:对后世评价的思考,预示着历史的无情与个人的渺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剖竹十日间”比喻创作过程的艰辛。
- 拟人:如“浮云知古城”,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诗意。
- 对仗:如“飞鸟还旧巢,迁人返躬耕”,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李白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古代贤者的敬仰,强调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阮籍:象征才华与个性。
- 竹:象征创作与灵感。
- 宿松:代表隐逸生活的宁静。
- 飞鸟:象征归属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阮籍在诗中担任什么职务?
- A. 太守
- B. 书生
- C. 农夫
-
“飞鸟还旧巢”中的“飞鸟”象征什么?
- A. 失落
- B. 归属与自由
- C. 旅行
-
李白在诗中对宓子贱的态度是?
- A. 羞愧
- B. 自豪
- C. 冷漠
答案
- A. 太守
- B. 归属与自由
- B. 自豪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隐逸与田园生活的主题。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和谐美。
诗词对比
- 李白与陶渊明:两者都是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赞美,但李白的风格更为豪放,陶渊明则显得恬淡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传》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