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梦里不知眠,觉后眠何在。
试问眠身与梦身,那个能祗对。
醉后有人醒,醒了无人醉。
要识三千与大千,不在微尘外。
白话文翻译:
在梦中无法知晓自己是否在沉睡,醒来之后又不知睡在哪里。
想问一下,身体的沉睡与梦中的身影,哪个才是真正的存在?
醉酒之后,有人醒来,而醒来的人却无人再醉。
要想了解那三千世界与大千宇宙,不能只停留在微尘之外。
注释:
字词注释:
- 眠:指睡眠。
- 祗对:这里指的是“真正的存在”。
- 醉后:指酒醉之后的状态。
- 三千与大千:三千指的是三千大道,大千指的是无边无际的宇宙。
- 微尘:比喻微小的事物。
典故解析:
- “三千与大千”:源自佛教哲学,表示不同层面的世界观,强调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瓘,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以哲理深邃著称,常探讨梦境与现实的关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之际,诗人通过梦与醒的对比,反映了对存在与意识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卜算子 其三》通过梦与醒的对比,探讨了人生与存在的意义。诗中开篇便以“梦里不知眠”引入,令人感受到一种迷茫与无奈,仿佛在诉说个体对自我状态的困惑。随后的“觉后眠何在”更是加深了这种困惑,仿佛在追问,梦与现实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通过“试问眠身与梦身,那个能祗对”的设问,诗人引导读者思考真实与虚幻的关系。这里的“眠身”与“梦身”成为了存在的两个面向,展现了人类在探索自我意识时所面临的种种困惑。
而后两句“醉后有人醒,醒了无人醉”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醉酒与清醒之间的转变,象征着人们在生活中经历的种种状态,反映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最后一句“要识三千与大千,不在微尘外”,不仅是对宇宙的感悟,也是对人类存在的深刻理解。在这里,诗人提醒我们,认知的真谛不在于表面的细微,而在于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梦里不知眠,觉后眠何在。
- 表达了在梦中无法识别自我状态,醒来后又无法明确自己之前的状态。
-
试问眠身与梦身,那个能祗对。
- 质疑真实的存在,探讨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
醉后有人醒,醒了无人醉。
- 描绘了醉酒与清醒的状态对比,反映人生的多样和无常。
-
要识三千与大千,不在微尘外。
- 强调认识世界的深度与广度,提示人们需超越表面,深入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眠身与梦身”,用两种状态比喻存在的复杂。
- 反问:引发思考,增强诗意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通过梦与现实的对比,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梦:象征幻想与潜意识。
- 醒:代表现实与清明。
- 醉:象征迷失与混乱。
- 三千与大千:象征层次分明的世界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梦里不知眠”意指: A. 在梦中睡得很香
B. 在梦中无法自知
C. 梦里有很多人 -
“醉后有人醒”体现了什么? A. 醉酒的快乐
B. 人生的无常
C. 醒后能喝酒 -
“三千与大千”的意思是: A. 只有三个世界
B. 宇宙的广阔
C. 微小的尘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陈瓘的梦境哲学与李白的豪放,前者探讨内心的迷茫,后者则表现对生命的热烈追求,二者在思维方式上有显著区别。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哲学与诗歌》
- 《陈瓘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