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令》

时间: 2025-01-11 19:54:09

红豆。

红豆。

知否别来人瘦。

月明何处秦声。

肠断墙头雁筝。

筝雁。

筝雁。

记得那回相见。

无语。

无语。

门掩一庭春雨。

峭寒帘幕沉沉。

银烛烧时夜深。

深夜。

深夜。

又是海棠花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台令
红豆。红豆。知否别来人瘦。月明何处秦声。肠断墙头雁筝。筝雁。筝雁。记得那回相见。无语。无语。门掩一庭春雨。峭寒帘幕沉沉。银烛烧时夜深。深夜。深夜。又是海棠花谢。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红豆啊,红豆啊,你可知道我因离别而瘦了多少?月光明亮的夜晚,秦声从何处传来?我在墙头听着雁声,心肠断裂。筝雁,筝雁,你还记得我们那次相见吗?无言以对,门里春雨如织。寒风凛冽,帘幕沉沉。银烛燃烧,夜深人静。又是一年海棠花谢。

注释:

字词注释:

  • 红豆:常象征思念与相思。
  • 瘦:因思念而消瘦。
  • 秦声:指古琴声,带有乡愁的意味。
  • 肠断:形容心中悲痛。
  • 筝:古老的弦乐器。
  • 无语:无言以对,表达无奈。
  • 春雨:象征温柔与生机。
  • 峭寒:形容寒冷刺骨。
  • 银烛:象征夜晚的灯光。
  • 海棠花:象征美丽与短暂。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红豆、秦声、雁筝等意象,均与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念、乡愁相关,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离别和爱情的深刻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嗣绾,清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擅长描绘细腻情感和自然景象。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创作背景:
《三台令》创作于个人情感深邃的时刻,表现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无奈,反映了作者在特定时期的生活体验与情感状态。

诗歌鉴赏:

《三台令》是刘嗣绾在清代所作的一首情感深刻的词。全诗以红豆为引子,象征着思念之情,开篇便道出离别的痛苦。诗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特别是在“无语”这句中,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助。月明之夜,秦声幽幽,增强了离愁的氛围,而“肠断墙头雁筝”则进一步深化了思念的情感,仿佛在诉说着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在描绘夜深人静时的孤独感时,银烛的光辉与海棠花的凋谢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生命的短暂与美丽的易逝。整首词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思念的苦涩,又有对美好回忆的珍惜,充分展现了清代词人的细腻情感与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红豆。红豆。知否别来人瘦。
    表达了对思念的深刻感受。红豆象征着相思,反映了因离别而消瘦的情感状态。
  • 月明何处秦声。
    通过月光和古琴声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暗示着对过去的怀念。
  • 肠断墙头雁筝。
    形象地表现了思念之苦,雁筝音声唤起情感的伤感。
  • 筝雁。筝雁。记得那回相见。
    强调了记忆的珍贵与相见的难得,情感愈发浓厚。
  • 无语。无语。门掩一庭春雨。
    表达了无言以对的无奈,春雨则象征着温柔的思念。
  • 峭寒帘幕沉沉。银烛烧时夜深。
    突显了夜晚的寒冷与孤独,银烛的微光映衬出内心的寂寞。
  • 深夜。深夜。又是海棠花谢。
    结尾处再现海棠花的凋谢,象征着美好的事物终将消逝,增强了整首词的哀伤氛围。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例如“无语”重复强调了内心的无奈与无助,营造出一种沉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思念、孤独及生命的短暂展开,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反映了对爱情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豆:相思之物,象征思念与爱情。
  • 月明:象征孤独与宁静。
  • 秦声:古琴声,代表传统文化与乡愁。
  • 海棠花:美与短暂,象征爱情的易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红豆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友谊
    B. 思念
    C. 财富
    答案:B

  2. “无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无奈
    C. 愤怒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海棠花谢”象征着什么?
    A. 新的开始
    B. 美好的消逝
    C. 友情的长久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刘嗣绾的《三台令》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词均表达了对过去的思念与对爱情的感悟,但在情感深度与表达方式上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诗经与楚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