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书岩》

时间: 2025-02-04 18:27:57

二酉非所慕,八索谁能探。

游目既已豁,引兴殊不凡。

不著一卷书,是谓积书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积书岩
作者: 弘历 〔清代〕

二酉非所慕,八索谁能探。
游目既已豁,引兴殊不凡。
不著一卷书,是谓积书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书籍的淡薄之情和对自然的向往。
“二酉”不是我所追求的,八条绳索又有谁能探寻到呢?
目光游览周围,心情已经开阔,激发的兴致与众不同。
不执著于任何一本书,这才是真正的积书岩。

注释:

  • 二酉: 指的是“二酉”这个时辰,古代以“十二地支”来表示时间,酉为鸡,代表黄昏时分。
  • 八索: 指八条绳索,暗指探索的艰难。
  • 游目: 目光游览,形容放眼四周。
  • : 开阔,心境明朗的样子。
  • 不著一卷书: 不执着于书本知识。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弘历是清代的乾隆皇帝,因其文学造诣深厚而被后人称为“弘历”。他在位期间,重视文治,提倡文化繁荣,留下了许多诗词作品。
  •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他晚年的某个时刻,反映了他对书籍的理解和对自然的向往,展现了他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积书岩》展现了弘历对书籍和知识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的“二酉”与“八索”,暗示了对物质与世俗的超脱。诗人不再沉迷于书本的知识,而是选择放眼自然,领略世间万象。这种态度在清代的文人中较为罕见,显示出弘历独特的个性与人生观。

诗的最后一句“不著一卷书,是谓积书岩”,则更是点明了主题。积书岩既可以理解为积累书籍的地方,也可以象征着一种心境,诗人不再执着于书本,而是将心灵的寄托放在自然之中,从而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这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修养,也隐含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二酉非所慕”:表明对时光的无所谓,暗示对追求物质的冷淡。
    • “八索谁能探”:表达对探索的无奈,暗示世俗的束缚。
    • “游目既已豁”:体现目光的开阔与心境的舒展。
    • “引兴殊不凡”:强调由内心的宁静所引发的非凡兴致。
    • “不著一卷书,是谓积书岩”:总结全诗,提出了超越书本的思想境界。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积书岩”比作一种思想境界,象征着不被书本束缚的自由。
    • 对仗:全诗结构对称,展现了诗人的工整与讲究。
  •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书籍的超然态度和对自然的向往,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才是最大的财富。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象征知识与世俗,反映当时文人的追求。
    • :象征自然的坚韧与超然,代表诗人的心灵归宿。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二酉”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书籍的累积
      • c) 世俗的追求
    2. 诗中提到的“八索”指的是?
      • a) 八条绳索
      • b) 八本书
      • c) 八个朋友
    3. 诗的主题思想是?
      • a) 忍耐
      • b) 超越书本
      • c) 对知识的追求

答案

  1. a) 时间的流逝
  2. a) 八条绳索
  3. b) 超越书本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与弘历的《积书岩》都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向往与人生哲学的思考,但杜甫更多的是对国事的忧虑,而弘历则是对个人心境的追求。两者在情感基调和主题上形成对比,前者忧国忧民,后者则是自我放逐。

参考资料:

  • 《清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指南》
  • 《弘历诗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