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其一 冬夜偶成
作者: 张令仪 〔清代〕
炉烟茗碗。小坐摊书烧烛短。
秋老无声。树影清癯月转明。
啼蛩几许。絮语床头和弱女。
独拥寒衾。倦影难支夜气侵。
白话文翻译:
在炉火旁,烟雾缭绕,我端着茶碗小坐,摊开书卷,烛光已经短暂。
秋天已悄然无声,树影瘦长,月亮渐渐明亮。
窗外几只蟋蟀在啼叫,床头轻声絮语,似乎是与柔弱的女子交谈。
我独自蜷缩在寒冷的被子里,倦怠的身影难以支撑,夜色渐渐侵入。
注释:
- 炉烟:指炉子冒出的烟,暗示温暖的环境。
- 茗碗:指茶碗,茗即茶,表示在品茶。
- 摊书:摊开书本,表示在看书。
- 烧烛短:烛光所剩无几,暗示时间的流逝。
- 秋老无声:秋天已逐渐老去,显得安静。
- 树影清癯:树影细瘦,形容清冷的气候。
- 啼蛩:蟋蟀的叫声,营造出夜晚的寂静。
- 絮语:轻声细语,表示温柔的交谈。
- 寒衾:寒冷的被子,暗示寒冷的夜晚。
- 倦影:疲惫的身影,表达内心的疲惫感。
- 夜气侵:夜晚的寒气逐渐渗入,营造出寂寥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令仪(约1640-约1710),字子士,号惕庵,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风格清新流畅,富有情感。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冬夜,作者在静谧的环境中,感受着秋天的渐行渐远,独自品茶、读书,思绪纷飞。诗中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个人内心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减字木兰花 其一 冬夜偶成》是一首描绘冬夜情景的诗作,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夜晚的细腻感受。开篇的“炉烟茗碗”就营造出一种温暖却又孤独的氛围,诗人坐在炉边,虽然有茶有书,却不免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孤寂和思绪的纷乱。接着“秋老无声”,一语道尽了季节的变迁,秋天已渐渐过去,带给人的是一种冷清的感觉。
“树影清癯月转明”中,树影的瘦弱与月亮的明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着在这个寒冷的冬夜,尽管外界环境冷清,内心却依然有着微弱的光明和希望。接下来的“啼蛩几许”,则是对夜晚虫鸣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寂静的美感,仿佛在倾听自然的声音。
最后两句“独拥寒衾”,表达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以及面对夜晚的无奈与疲惫。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冬夜的孤独与内心的思考,既有对自然的感悟,也有对人生的反思,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炉烟茗碗:描绘了一个温暖的环境,炉火的烟雾和茶碗的陪伴,暗示着宁静的氛围。
- 小坐摊书烧烛短:小坐的状态和烛光的短暂,反映了时间的流逝,暗示诗人的思绪在书本与现实之间徘徊。
- 秋老无声:通过秋天的无声,表达了季节的渐渐老去,带来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 树影清癯月转明:树影的清瘦与月亮的明亮形成对比,传达出一种清冷的美感。
- 啼蛩几许:蟋蟀的鸣叫增添了夜的氛围,渲染出孤独的情感。
- 絮语床头和弱女:床头的絮语带来了一丝温暖,象征着内心对陪伴的渴望。
- 独拥寒衾:表现出诗人独自一人,感受寒冷的孤独。
- 倦影难支夜气侵:表达了夜晚的寒气让人感到疲惫,难以抵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老与人的衰老相比较,增强情感深度。
- 拟人:树影清癯,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部分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冬夜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思索和对温暖的渴求,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于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炉烟:象征温暖和生活的平静。
- 茗碗:代表生活的雅致和内心的宁静。
- 秋老: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树影:象征孤独和清冷的夜晚。
- 啼蛩:代表夜晚的静谧与孤独。
- 寒衾:象征内心的孤独与渴望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炉烟茗碗”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A. 温暖
B. 寒冷
C. 热闹 -
诗人对秋天的感受是? A. 热情
B. 无声
C. 快乐 -
“独拥寒衾”的意思是? A. 享受温暖
B. 感到孤独
C. 感到快乐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了女性的孤独与思念,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 王国维《蝶恋花》: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情感深沉,意境悠远。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