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感山二诗僧 其二 寄半颠》

时间: 2025-02-04 15:42:09

读君桑苇疏篱句,知得犹存用世心。

拄杖借将来解虎,不须深卧白云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感山二诗僧 其二 寄半颠
作者: 姚勉 〔宋代〕

读君桑苇疏篱句,
知得犹存用世心。
拄杖借将来解虎,
不须深卧白云深。

白话文翻译:

你写的那句关于桑树和芦苇的诗句,让我知道你仍然怀有关心世事的心情。
借着拐杖,我可以借此来解脱心中的困惑,
不必在深邃的白云中长久沉睡。

注释:

  • 桑苇:指桑树和芦苇,象征自然的宁静和诗人的隐逸情怀。
  • 用世心:指参与世事的心情,表明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关注。
  • 拄杖:象征依靠和支撑,暗含诗人对生活的态度。
  • 解虎:解脱困扰或烦恼,形象地表述了对内心困境的思考。
  • 白云深:象征隐居或远离世俗的境地,暗示一种超脱的生活方式。

典故解析:

“白云深”常用来形容隐士或追求清净生活的人,源于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同时,桑树和芦苇在古诗中常用于表达诗人的隐逸情怀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勉,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而闻名。生平记录较少,但其作品常体现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与友人或同道之人交流时,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世事的关怀。背景中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繁华的思考。

诗歌鉴赏: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中,诗人通过对友人诗句的理解,表达了自己仍然关注世事的心情。此处不仅传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体现了诗人对人世间的思考。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拄杖”和“解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努力,暗示在生活的困扰中,依靠一些外在的力量(如拐杖)来获得解脱。最后一句则以“白云深”作结,既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是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选择的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读君桑苇疏篱句”:阅读你写的关于桑树和芦苇的诗句。
    • “知得犹存用世心”:知道你心中仍然有对世事的关心。
    • “拄杖借将来解虎”:借助拐杖来解脱内心的困扰。
    • “不须深卧白云深”:不必长久地沉睡在遥远的白云中。
  • 修辞手法

    • 对仗:第一句与第二句、第三句与第四句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与呼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桑树、芦苇、白云等意象,象征着自然、隐逸和对生活的思考。
  •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世俗生活的思考与反省,以及在困扰中寻找解脱的内心挣扎。

意象分析:

  • 桑树: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希望。
  • 芦苇:象征着柔韧与适应,暗示诗人对生活的态度。
  • 拄杖:象征依靠和支撑,代表诗人追求解脱的决心。
  • 白云:象征着超脱与隐逸,体现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桑苇”意指什么?

    • A. 诗人对世事的关心
    • B. 自然的宁静
    • C. 以上皆是
  2. “拄杖”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依靠与支持
    • B. 生活的重担
    • C. 遥远的梦

答案

  1. C. 以上皆是
  2. A. 依靠与支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与姚勉:王维的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与哲理思考,姚勉则更加强调内心情感的挣扎与对世事的关注,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却又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